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泠印社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泠印社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谢提问和邀请。关于启功书法受梁诗正影响的话题,在网络上真的不绝于耳。这一方面是因为启功先生有一首《论书绝句》中说“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悬诚竞休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另一方面,也是很大的误解,以为启功博学百家,一定学过梁诗正父子的书法。
其实,如果梁诗正父子真的影响巨大的书法家,那倒不是问题,可惜梁诗正父子的书法影响力毕竟没有那样大。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一百首》写于八十年代。是他学习书法的自我感受,其中晚爱悬诚竞休芳这句诗,显然是启功先生八十年代初,最后攻破书法高峰的一次冲刺之学。
他现在临摹的柳公权《玄秘塔》手稿还在。我们从启功先生的自述里,明明白白看得出来,他是“先摹赵董后欧阳”,也就是说,他早年首先学习的是赵孟頫和董其昌,后来才学习了欧阳修。最后学习的是柳公权。
清代书法家受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影响,绝大部分都学赵孟頫董其昌这一路子。所以,清代的书法,不免清新有余矫健不足。
启功先生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书法家,他是一个学者,把字写好,这是学者对自己的基本自律。
只是有的人做到了这个自律,有的人没有做到这个自律。所以,都是学者,书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梁诗正是清代碑学盛行下的一位传统型书法家,在清代书法史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行楷气韵流畅,出自元明,格调以董其昌为主,从启功先生的自传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梁诗正是继承式发展,启功先生用笔清爽高古、空灵圆润,这一点和梁诗正极为相似,主要是他们共同在在师法董其昌,但是细细观察,依然有不同之处,启功的字中宫收紧,结构出自《九成宫》和《玄密塔碑》,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结字方法,老年后,书作线质多类八大山人,有籀篆味,甚是好看并且耐看,而梁诗正的字多承元明之态,没有上溯古法越元明而上,昨天的优秀也许是今天的最低标准,书法只有因时而变,才能澄怀味象,得意忘言。
细研梁诗正和启功先生的书法,我们会发现在行气上,整体骨势上启功先生确实显胜的,梁诗正的书法笔势不够贯行,单字“太好”往往缺乏整体的协调,而启功先生的书法以碑立骨、以帖为用,坚净而书卷气比较旺盛,虽然启功先生在年轻时候是以梁诗正为偶像,但在运用传统的整体架构上远远超于梁。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发展,继承就是母亲生我们时给的那几斤,在此长出自己的健壮。没有这几斤,健壮无从附焉;永远只有这几斤,是残缺婴童。
书法不难在精工,而难在脱俗。错误的重复不是功力,加长半径才能画大圆。
这个启先生早在其论书绝句中有提及: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启先生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用了很大的功夫。赵即赵孟頫,董即董其昌(无奈在下见识粗鄙,着实欣赏不了董的字。),诚悬即柳公权。
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深受梁诗正父子影响的人还是很多的,不但说是梁诗正父子,还有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成亲王,也有人说他也影响了启功的书法。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是完全的瞎猜,启功与梁诗正父子,以及成亲王之间的书法还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这个渊源,就是他们的书法师承是有相同的地方。
启功先生曾经在他的一首绝句当中,说过自己的书法学习师承:
启功先生自己都说了,先学的赵孟頫和董其昌,后来又学了欧阳询,晚年的时候学习的是柳公权的书法。因此他曾经把自己的字挂在墙上看的时候,有人还说他的字跟成亲王非常的相似。
其实启功先生学习书法一开始是跟着祖父学的欧体,但是只学了结构。后来稍微大点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刊刻精良的《多宝塔》,然后才领悟了用笔的起始转折。十七八岁的时候,因为受到亲戚求画不让题字的***,开始下决心好好学习书法。二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赵孟頫的《胆巴碑》及赵孟頫的行书,后来为了追求飘逸的书风,又开始学习董其昌的书法。
通过学习赵董,他的行书大为进步,后来觉得自己的字中缺少骨力,又重新学习《九成宫》。晚年的时候才学的柳公权的《玄秘塔》,取其劲媚的体势,然后初步形成后来的“启体”。
根据资料记载,梁诗正初学柳公权的书法,后来参入了文征明和赵孟頫的书法风格,而晚年又吸取了颜真卿和李北海的书法特点。
梁诗正《十宫帖》
梁同书是梁诗正的孩子,根据资料,梁同书的书法初期是家承,后来学习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之后又学习米芾的行书。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看到,启功先生和梁诗正父子之间的书法师承,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从书风上来说,有些接近也是正常。
梁同书小楷
影响自然是会有的。
但若无限度放大这种影响,硬往某一类型中划归的话,显然是牵强的。
如启功先生般的大书法家,博***众长、荟萃百家是必然的学习、实践和创作、锤炼过程,所以受到很多大家的影响是必然的。
当然,见到自己喜欢的类型,或者无意间发现自己的书写与历史上某家有亲近,欢喜和多加关注是肯定的。
但实事求是讲,梁诗正的书法是不如书法史的,很难说启功先生以其为楷模,然后固定下自己的风格和道路。
我还是愿意认为,启功先生是融汇百家后的自我创造。所以才成为大家的!
有些人的一生,在历史里书写传奇,故事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却流水依旧,碧幽生色,例如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绚烂至极,至今为人所道,只是在人言里,他的故事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一如他的爱情,读来总是缠绵哀婉。
李叔同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经商世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钻研历朝书法,15岁那年便惊才绝艳,名噪一时。自古少年多风流,尤其还是李叔同这样有才情的少年,自是不用说。他流连风月,花间酒肆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也是在那时,他邂逅了名伶杨翠喜,一见倾心,再难自拔。年少的喜欢总是干净纯粹的,爱恋起来简单浓烈,花前月下,赏月谈心,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根深种。只是造化弄人,这段初恋最终以杨翠喜无奈嫁做商人妇的悲剧结束。
杨翠喜
失去杨翠喜的李叔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郁郁寡欢,消极堕落的,为了让儿子忘却这段感情带来的伤痛,十八岁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李叔同迎娶了俞氏为妻。由于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带着强制色彩,所以李叔同不仅仅没有通过这段婚姻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反而更添苦闷。在愁苦之际,恰逢国家遭难,李叔同便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参与维新变法之中,然而,维新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李叔同不得已只能携母亲妻子等人匆匆逃亡上海。
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左一)
上海是醉生梦死之处,李叔同沉醉其中,日夜宿于烟花巷柳之处,交友宴饮,赌书泼墨,他甚至粉墨登场表演京剧,他借用戏文里的悲欢离合,将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将自己寻找归宿的灵魂暗藏。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面对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李叔同悲愤不已。失望之余,毅然剃度为僧,法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在近代中国,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的诗词书画,音乐皆是一流,并深深影响一代中国人,堪称***中的***。皈依佛门后,钻研佛学经典,佛学造诣极深。他解释的《心经》,是最好的译本,被世人广为传播。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学者,高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泠印社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泠印社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