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雪莱人物传记,雪莱人物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雪莱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雪莱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弃医从文的故事?

弃医从文的故事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

雪莱人物传记,雪莱人物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1906年秋,鲁迅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一家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这是大文豪鲁迅的经历

雪莱人物传记,雪莱人物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人。少年时家道中落,曾到南京求学,后东渡日本,选择学医以拯救国人。又一次课间休息放电影,时值日俄战争,日本与俄国中国东北摆开战场厮杀,影片放的是日军处死间谍,而那个间谍却是个中国人,观影得日本学生欢呼雀跃 鲁迅鲁迅大受***,觉得唤醒国人比医治国人更重要,于是放弃学业回国,写出《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的中国人,即将被砍头示众,而许多围观的中国人都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日本人投去严厉的目光。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拓展资料:

雪莱人物传记,雪莱人物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雪莱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雪莱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