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记录片明朝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记录片明朝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电视剧要是完全跟历史相符就不叫电视剧了,也没有多少看的价值了,那就是史书或者叫纪录片了。
电视剧做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载体应该固有的属性,比如传播正能量,比如尊重历史等等。
我以为,电视剧关键在剧这个字,电视只是不同的变现形式,电影也一样,还有书籍等等。所以电视剧既然是戏剧的继承者,或者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了改编历史,虚构情节的自由。
所以,电视剧《大明王朝》肯定有好多地方与历史是有出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传世之作,永久流芳。
最大的故事基础:改稻为桑,历史上有,不过不是嘉靖年的事情,而是朱元璋的事情,况且那时候改稻为桑,进行的非常顺利,朱元璋命令田10亩者,必须有1亩半种桑,三亩种棉。***予以税收优惠。
大家好,我是梅子雨summer。
《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作品,必然存在许多的漏洞,主要是由于导演和编剧毕竟不是专业的历史学研究员。在这里我稍微提几个漏洞:
1.张居正和海瑞不是一路人
剧中张居正向裕王力荐海瑞去浙江,平衡当地的势力。
但是张居正一向用人都是重干吏循吏,轻视清流,而海瑞则是清流派的抗鼎人物,张居正断不可能为自己树此大敌。
2.高翰文作为翰林官员不可能外放到杭州当知府
剧中高翰文调任杭州知府,而且说是“宠遇”,明显是贬官,“京官外放升半级”是自古已有的规矩,这是“***暗降”。
而且高翰文本身是翰林官员,他外调应该担任按察副使,掌管教育类的职位,绝无可能调任地方官员。
3.赵贞吉的确进了内阁,但绝不会先担任南直隶巡抚。
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赵贞吉从未外放巡抚一职,而是从翰林院慢慢升至内阁的。
《大明王朝1566》是著名导演张黎拍的一部电视剧,虽然早年在电视上播了几集便匆匆下架,但由于本身的制作精良,口碑高居不下,这些年还是能够吸引很多人去观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并不是完全遵循史实,很多地方有***化加工的痕迹,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不符合史实的情节:
1、首先是剧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居正的名讳出错,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但是《大明王朝1566》中变成了字太岳;
2、《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有一本《全唐诗》,实际上该书是清朝才出版的,所以胡宗宪不可能拥有该书;
3、为了剧情更好的承接和合理性,编剧让张居正进入内阁的时间提前了很多;
4、《大明王朝1566》中有个情节,下人因为海瑞是***,给他送饭时没有放猪肉,但实际上海瑞并不是***;
5、极度美化了严嵩的门生胡宗宪,这也是该剧为很多人诟病的一点,胡宗宪确实是抗倭名将,但他也是弄权***的严党一员,在剧中却被描写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一身正气,过于美化和标签化了;
文艺作品的与史实不完全相符!本剧里的严世藩被刻画成一个十分说话大声叫唤、行动浮燥浅薄的人物,历史上的小严是一个办事冷静丶心思深沉的高智商的人物,否则以嘉靖狐疑的性格,绝不可能让严家父子同殿为臣的!
《大明王朝1566》确实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历史剧,应该算做历史正剧,很少演义。但也有几处地方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
一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真实的出生时间应该是在1564年,此时严嵩、严世蕃都早已倒台了,嘉靖皇帝是于1566年驾崩的,嘉靖帝在世时,万历帝才只有两岁,而剧中演的万历帝好像都有6至7岁的样子了,与事实不符。
二是历史上嘉靖帝的儿子裕王也即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垕是一个非常庸懦无能的皇帝,而且嘉靖帝生前并未册立其为太子。但是在剧中将裕王表现的比较深沉、智慧,裕王府常常成为了与严党一派斗争的指挥部了,渲染了裕王的作用。
三是历史上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门生,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严嵩的提携才爬到高位,应算做严嵩的死党一派,虽然胡宗宪在历史上是抗击倭寇的功臣,但是受到严嵩奸臣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这部剧中,胡宗宪完全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场,没有给人以奸臣的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记录片明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记录片明朝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9298.html
上一篇
人物传记从商,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