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锡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无锡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无锡地名的由来
无锡,有2种地名由来的说法。
说法1: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复为无锡。
说法2:“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这种说法因为周秦期间锡山产铅锡,到了汉朝铅锡已出完出尽,所以命名为无锡,新莽时期,又有锡出产,又改名为有锡,东汉初又改名为无锡,这一种说法可以在唐朝陆羽惠山寺记中证实。
无锡为什么叫无锡
想听权威回答
最佳答案
"无锡"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周、秦期间锡山产铅锡,到了汉朝铅锡出尽,所以命名为"无锡"。新莽时期,又有锡出产,又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又改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山东峰(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被历代无锡地方志沿相记载。
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以"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没有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太久,已经无从考证了。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一样,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是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以及与华夏族的融合,原来的意义渐渐湮没,但其中一部分因为使用了汉字记录发音而保存下来,后来的人不知道由来,往往望文生义,从而妄加解释。
还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古时生活在无锡地区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来的意义应该是"神鸟"。
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被称为“太湖名珠”。“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无锡地名由来的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有以下说法;
1。周、秦期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2。“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3。来源于战国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芙蓉湖古名)”。汉高祖五年(公年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无锡县。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名联出自吴锡顾宪成之手,几百年来,一直作为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无锡,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是江苏省地级市,***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32.0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57.45万人,城镇人口501.50万人,城镇化率76.28%。
无锡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北倚长江、南滨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
据我所知,部分高校1月8号就已经考完试准备开始放***了,10号左右大部分学校都已放***。
一、休整
大学生的独立性正逐渐加强,但同时他们也承受了一定的学习压力,所以可先利用这个长***好好休整一下。学生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日“生物钟”,并安排一定的体育锻炼,做到身心两健,而不能用暴饮暴食、嗜睡贪玩等方式来弥补之前的“损失”。
二、反思
要做好反思的工作,总结一学期的生活学习状况,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补缺
《风雨平生》一书是冯其庸口述自传,于2017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该书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明而生动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1949年以后,历经风云变幻,仍一意向学,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本书为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口述,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录音后转换成文;经传主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本书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一部韵味悠长的口述自传,更是一幅真实再现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历史长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由于家庭贫困,武训没上过学,不识字。
武训一直在家务农,十六七岁开始在远房姨夫家做长工。
他的姨夫是个读书人,凭借知识创造了不少财富。
在姨夫家的两年长工生活,让武训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他大概在十八九岁,开始以乞讨为生。
这主要是当时满清社会经济几乎崩溃,到处都找不到工作,连长工都无法做。
而靠打零工,根本无法养活自己,武训迫不得已开始行乞。
武训(1838-1896),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1]。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这是1980年8月,江苏无锡公安分局张经济先生投书《齐鲁学刊》,倡议为武训***时说的话,
那武训到底是怎样的一人,我们一起揭晓
武训,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他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
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
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他做乞丐期间每次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他有时还像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做这些也是为了有钱休个义学院,真是值得敬佩)
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七觉得这[_a***_]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武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之丑陋。为武训冠一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桂冠,应不为过吧。可是,有人就是容不下他。比如鲁迅,就因许广平骂他像个乞丐头儿,便对武训破口大骂。一个毫不利己的义丐,招谁惹谁了,竟要全国口诛笔伐!更可恨,那些免费读书的穷孩子,长大后在武训墓前开批判会,还掘墓挖出骨头喂狗,丧尽天良啊!
我年轻时看赵丹主演的《武训传》,只记得武训乞讨办义学,至今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做,“一拳二个钱,一脚三个钱” ,为什么行人会那样地残忍?难道清末的人,我们祖上辈生活的场景是那般的不文明?被奉为世界文明学说的颠峰孔学能让一个乞丐为之挨揍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锡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锡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