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明初人物传记,明初人物传记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初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初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元末明初的散文大家宋濂的传记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又体现了他的哪些思想?

元末明初的散文大家宋濂的传记作品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又体现了他的哪些思想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诸如《天降甘露颂》、《王国祀仁祖庙乐章》等朝廷用文都出于其手,对后代影响深远。同时还潜心研究佛学,造诣深厚,写下许多塔铭、墓志铭和序文,如《〈金刚般若经新解〉序》,《新刻楞严经序后题》等。

宋濂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深刻,敦厚坦诚,传记作品文笔朴实简洁,艺术感染力强

明初人物传记,明初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哀志士辞》中描写雷渊时,“遇不平,则疾恶之所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摧折,卒亦不能变也。”;《白鹿生小传》的白鹿生也非常类似,“生性醇笃,及无铢发矫伪,与人语,出肺肝相示,耻为覆藏,事乖名义,峻言斥之,弗少恕。”“嚼齿大骂”及“与人语,出肺肝相示”等用词生动形象,把人物性格的淳朴正直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喻贴切清新

明初人物传记,明初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竹溪逸民传》描写逸民吹箫时,“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宛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虚实结合,读者印象深刻;《棣华堂记》形容竹所善于辩论时,“竹所好谈辩,出史入经,霏霏若吐玉屑”;《巩丰传》比喻巩丰年少学识超群满腹经纶时,“如注水千丈之壑”,此等比喻超凡脱俗,耳目一新。

3.写景言词极富文***

宋濂写景时,或从空间、或从时间描绘景色,用字精妙,绝不拖泥带水。如写山景时,《恒山精舍记》:“见夫林峦之苍润,烟霞之卷舒,晴容雨态之变移”;《见山楼记》:“远近之山争献奇秀,晴容含青,雨色拥翠”。描摹泉水时,《五洩山水志》:“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毫发不隐”四字一出,泉水之清如在眼前。

明初人物传记,明初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末明初的散文大家宋濂的传记作品刻画了一大批个性突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画廊。

宋濂的传记作品,***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他为文雍容醇厚,以儒家的人生哲学、道德***、价值取向为尺度来评判人物、事件,宣传道德教化。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代表着由元入明的明代初期的散文家。他们经历社会***,创作较能注意现实。这种创作倾向,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文风起了良好的作用。

宋濂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但也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较为充实,同时也有一定艺术功力。其中传记散文最为突出,善于抓住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凸现人物的风貌。如《王冕传》、《记李歌》、《杜环小传》等都是较为优秀的名篇。缺点是有时稍嫌冗芜。

宋濂的传记作品,具有很浓厚的主观感***彩。在继承、发展,特别是《史记》的舒情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品中,应用正反、类比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也用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在重视刻画人物肖象的同时 ,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反映出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就描写人物肖像方面,也***用了多样化的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面貌。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描写,手法表达,体现出了宋濂因事感触,宗经师古,明道致用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其局限性。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初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初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