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豳风东山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豳风东山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1、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méng )。——佚名《诗经·豳风》
释义: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2、日居月诸,东方自出。——佚名《诗经·邶风》
释义: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3、嘒(huì )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佚名《诗经·召南》
释义: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4、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佚名《诗经·郑风》
《诗经》出现的时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周初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作品,最终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对应于现在地域大概是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形成:
本书跨越时代之长,地域之广显而易见是经过整理收集形成的,而且作者成分复杂,从贵族到平民都有,大部分作者都已经不可考究。在古籍中也没有明显记载其编集过程,其来源在“献诗”“***诗”“删诗”的说法中有些许痕迹。
汉代人认为《诗经》是周代设置***诗的官员到民间收集献给朝廷以便了解民情,可以说是最早的民间民情调查,但是这种说法十否正确还有争论(刘歆《与杨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代语、童谣、歌戏。”)这些有***用民间也有***官自己著作,周王朝是否有过此制度无可考证,但若没有贵族的参与民间诗歌是很难上达天听。
***认为这本书是由孔子删定的(《史记》卷四十七中有记载,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6页。,但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和现在《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可能对“诗”的内容做过修改和删减是有可能的,但要说《诗经》是由他删选而成是不可能的。(《毛诗正义》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可以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上有详尽解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豳风东山反映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豳风东山反映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