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李广人物传记,李广人物传记2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广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李广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史记李广将军骠骑列传?
  2.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怎么评价汉朝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史记李广将军骠骑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怎么评价汉朝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李广人物传记,李广人物传记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提到李广,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飞将军”。其次就是让人想到一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再然后就是联想到李广一辈子戎马倥偬,却连封侯都难。这真是个悲情的将军,甚至连他的儿子都被霍去病射死,孙子李陵更是投降了匈奴人。李广的家族,都是一个充满了悲情的家族。

但是我想提一点新的看法,那就是李广虽然勇猛难当,但是他之所以一直不被重视甚至常打败仗,是自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原因。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数次北击匈奴取得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伟大将军,更因为当时的战法上有了革新,那就是汉朝骑兵不止用骑射来攻击,更***用近身肉搏白刃战来进行杀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新的战术,才让只会用射箭的敌人一败涂地。

李广人物传记,李广人物传记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李广只会用骑射,他的功绩基本都是他射箭如何精准,从没有记载他的马上肉搏技术如何。而李广再强,也只有他一个人,他的技术是不可能让每个骑兵都有的。以自己的劣势去搏击敌人的长处,最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实李广是有点生不逢时,他年青时,遇上文景之治,这种無为而治的政策,主要是休养生息,轻易不会打大仗,他没有施展的机会,仗是打多了才会进步,他没有条件。到了武帝登位,国策有变,改为和匈奴对抗,伺机消灭这个强敌,这时就有大规模战事,但李广已成了老將,戍边多年,让他出击却是一支偏师,要打胜仗根本不容易,加上他运气也不好,起码汉武帝就这样看他,做成偏见,他更加难立功,卫青也不会倚靠他,立不了功,就有理由不封侯了。

李广人物传记,李广人物传记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飞将军李广,纵横沙场与匈奴大小70余战,却未被封侯,最终自刎而死。《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鄙人今献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广之难封。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

  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立下赫赫战功。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中贵人走至广处。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张骞会合。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士卒惊恐万分,李广先命其子李敢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鄙人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兵。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40万降军就像是一个定时***,潜藏着巨大的威胁。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是诚心地归顺。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司马迁同李氏一族交好,在史记上面把李广着重渲染了一番。实际李广战绩平平,出门打仗连匈奴的影子都摸不着就迷了路,最后羞愧***。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也未必就指的飞将军,也很有可能是卫青霍去病舅甥二人之一!

谢邀!李广是汉朝将领中得到高评价的。“李广难封”是因他的运气不如人,而他的品德与忠勇却被后世久久传颂。纵观他的一生,李广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抗击匈奴的,因为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世代受仆射官职精通骑射,在抗击匈奴的作战中多次立功而被任命为汉中郞。汉景帝继位时李广又被任命为陇西都尉,后又改任骑郞将。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叛军立了大功,从此声名显扬于世。

汉武帝继位后为了加强对匈奴军事打击准备,又调任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李广受汉武帝派遣先后七十次出兵抗击匈奴,然李广多次对匈奴作战中却因功劳不大无缘封候,但李广为官清廉,对部下和蔼,作战英勇,平定诸候之乱时受到文帝、景帝和匈奴单于的敬佩。

从现有史料提供的事例,至少说李广是一位对汉朝有功且很有威望的将领,在七国之乱时期,他在大汉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是有救亡之功的。这样一位救亡之将,虽然在抗击匈奴上表现不佳,但是历来忠于汉朝廷,在忠心之余,也是受得了委屈的人,而且多年没升迁。没有升迁,并不代表汉武帝对他没有感情和不重视。因为文帝,景帝和匈奴单于都非常重视李广,可见当时李广声望之高。

后来李广的死,对于汉武帝内心来说,是痛的。虽然李广在世之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但李广对大汉王朝的忠心是任何将领不能比的,不管是七国之乱有功还是因战场失误被削为民,都没有因此埋怨。这也许正是汉武帝为何如此重视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的原因。尤其是对李陵是寄予厚望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广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广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