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华 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清华 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异国星空下——外交官看世界》,《思想与时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刘锡鸿研究》,《迷雾之城--大清外交官系列》,《清华之父曹云祥》,《大外交官》,《飞向“世外桃源”——外交官看世界》。
《京华烟云》其实并非京味小说。
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会反对,因为***题目中赫然就有“京华”二字。
实际上,这部***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成的长篇***,题为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的英文书名是《Moment in Peking》。后来的《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转译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把它译为《瞬息京华》。
就林语堂先生的本意,他原打算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但因故未能译成红楼巨著,他随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自己用英文写一部长篇***,于是就有了《京华烟云》。
因为原著为英文,经翻译后才有《京华烟云》,***在语言上京味不甚地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部***本身讲述的诸多历史事件,以及***里反映的当时北京人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等,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和折服。
《京华烟云》可以说是一部人情***,它把许多笔墨放在了男女的婚恋故事上。
同时,它又是一部风俗***,我们在看***时,会了解到北京地区的婚丧礼宴、冲喜守寡、古玩字画、中医中药、吟诗作对,甚至连相面测字和求道成仙一类的也能窥见,从这部***里寻找中华民俗文化的影子,真是随处可见。
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他如何能对北京的风俗画如此了然于心?
林语堂早年曾留学美国、德国,他曾取得过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他后来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在自传中,林语堂曾说过,因为此前他上的是教会学校,初到北京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国文被忽略不少,连妇孺皆知“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他也不甚知晓。所以他开始恶补中国文化知识,比如他曾苦读《红楼梦》,从人物语言里领略北京话之美,体会白话文之魅力。不久这位学贯东西、擅长语言的文学***,便把北京的风土人情研究得极为通透了。
林语堂曾经两次来过北京,大约在北京生活六年之久。虽然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北京的生活却让他一生都割舍不断。
1919年,林语堂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描述初到北京的情形:“因为我上教会学校,把国文忽略了。结果是中文弄得仅仅半通……我当时就那样投身到中国的文化中心北平,你想象我的窘态吧。”由于自幼接受教会教育,当时的林语堂虽已大学毕业,但是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只能说是半通,甚至连“孟姜女哭长城”这样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也不知道。于是,他开始恶补中国文化知识。为了学好北京话,他读《红楼梦》,从袭人、晴雯等人的语言中领略北京话之美,体会白话文的魅力, 久而久之,北京的风土人情就被林语堂研究了个透彻。
《京华烟云》里描摹出的浓郁的北京古都韵味,表现出了林语堂对北京的无限眷念。
“开卷不读林语堂,享尽人生也枉然”,适值林语堂先生逝世42周年(1***6年3月26日),又洽逢清明,受悟空之约,以文怀念。
林语堂祖籍漳州,熟悉家乡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自传及著作中也经常提到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文。林语堂76岁写的《我的家乡~漳州》一文中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淌的声音;高山仰止,静观山顶的彩云变幻”。
林语堂开始时,由于热衷于教堂的教文,而忽略了国文的学习。当他问及妇孺皆知的“孟姜女哭长城”时,才觉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及京华文化的神秘。林语堂在北京的6年的时间里,尤其在1916年~1919年期间,走北京胡同,逛琉璃厂,读古典书籍,阅“人间词话”,恶补京华文化。写出《北京的秋》。
由于后来对京华的不断学习和了解,又写出了《辉煌的北京》。该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等等,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从这本书中足已看见林语堂对北京的了解,正因如此,1935年后,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出了《京华烟云》著作。后经黄嘉音、黄嘉德合译。又名《瞬息京华》一书为张振玉翻译的文本,上海出版社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林语堂在北京的几年里,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与胡适、鲁迅、许广平等交好。1925年12月5日(女师大事件后),鲁迅主动给林语堂写信,两位文学巨匠开始了交往,林语堂在女师大站在鲁迅、周作人哥俩为首的“语丝”派一边,打压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一派。得到了鲁迅的称赞。而林语堂也尊称鲁迅为可贵的“小白象”,后来这个尊称一直被许广平引用,而鲁迅尊称许广平为“害马”,是对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之流的讽刺,因杨校长指责许广平为“害群之马”。后来鲁迅和许广平称呼他们的儿子“周海婴”为:“小红象”。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鲁迅与林语堂关系从“烟头烧蚊帐”开始,关系破裂,互骂“畜牲”了。这也体现了文人的劣性,那怕你是多么伟大的作家。
但是,《鲁迅之死》的字里行间,透漏出林语堂先生对鲁迅的应有的尊敬。
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是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人。称他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有很多人并不同意授予容闳这一光荣称号。毕业于印度那烂陀的唐玄奘第一个表示不服,说自己起码是第一个中国官方承认的留学生,必须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公元399年留学天竺的法显认为自己更应该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并且是私费留学生之父。
容闳,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校的中国人。1847年,19岁的他在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的资助下,远渡重洋,赴美留学,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这是一个开始,却也不仅仅是一个开始。日后的容闳,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是因为他一手促成了幼童留美。尽管因为清廷的守旧,四批留***童未及完成学业便被强行召回,容闳自己亦一度心灰意冷。但他不会想到,留学一事就此薪火相传,并彻底改写了中国教育。
留***童回国后一度遭受冷遇,但在晚清变革之际,他们不会被埋没,不久后便活跃于政坛、军界和工业领域。在他们中,有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庚款留美,亦是梁诚、唐绍仪、梁敦彦和唐国安等几位昔日留***童合力促成。1908年,中美正式达成协议,商定由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5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50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结束。
庚款留美的前三批学生成材率极高,其中尤以教育界最为闪亮,包括梅贻琦、蒋梦麟、胡适、竺可桢和郭秉文等。可以说,庚款留美的学子深刻影响了未来数十年的中国。尽管这一切成果戛然而止,但短暂光辉至今仍令人怀想。
另一位留***童也值得铭记,他便是北洋大学首任校长蔡绍基。北洋大学的前四任校长均是留***童出身,第二任至第四任分别为唐绍仪、梁敦彦和梁如浩。当时的北洋大学全方位效仿哈佛与耶鲁,更有“东方康奈尔”之称。四任校长的八年任期内,送数十位学生留美,成才率同样惊人,其中包括了近现代中国法学奠基者之一、参与起草《联合国***》的王宠惠,“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经济学家马寅初等。
从容闳到留***童,从留***童到庚款留美生,再到民国时代的北大、清华、南开、燕京,乃至西南联大。一代代留美学生构筑起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谱系,美式大学制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准,并使得清华和北大等高校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名校,创造了教育界的“中国神话”。
民国时代,最出色的大学校长多半有留洋经历,其中多半又是留美出身,他们所执掌的也多半是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包括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竺可桢、郭秉文、萨本栋、任鸿隽、胡先骕、罗家伦、杨振声、刘树杞和程天放等。在民国教育史上地位显赫的燕京大学,其掌舵人更是美国人司徒雷登。立志于平民教育的陶行知和晏阳初,同样曾留学美国。除了这些校长外,有留美背景的大学教授更是不计其数。
那个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容闳就是奠基人。
现代故事:
1. 《小桔灯》:这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生活和成长。***以小女孩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幸和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温暖。
2. 《繁星》:这是冰心的另一部代表作,是一本以诗歌为主的集子。其中的《繁星》一诗,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3. 翻译作品:冰心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她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如《简·爱》、《呼啸山庄》等,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财富。
4. 文化事业贡献:冰心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推广和[_a***_],她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翻译协会***等职务,为中国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现代故事不仅反映了冰心个人的经历和成就,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华 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华 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