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奉使收江南得到的历史信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霞侵鸟道的历史典故?
  2. 乾隆皇帝下了几次江南,都去了哪些地方?
  3.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勾结里应外合发动的吗,是怎样的?

霞侵鸟道的历史典故?

典故发生我国古代北宋初期的一个文人骚客名字叫陶谷。此***品差、文学修养也不怎么样,但却好色成性。某日奉赵匡胤皇帝命令到南方(唐)出差打探情况,当地官员知其好色奉献***一名;点知翌日收到回信一封:“巫山之丽质初来,霞侵鸟道。”含蓄地描述该女子来月经了。

霞侵鸟道,月满鸿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事件,奉使收江南得到的历史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话说中国五代时期,战火不断。之后,在北方,赵匡胤取代后周自立为帝,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南唐则统治着江南区域。由于宋的强大以及南唐的相对软弱,后主妥协致使南唐成为宋的附属国。当然,后主不会甘心如此状况,这也只是南唐的一个策略。

此时期宋有一个文人叫做陶谷,此人文学修养不怎么样,但人品却有点问题。某日,赵匡胤召开会议商讨派使者去南唐考察的事宜,说是考察其实是探听虚实。陶谷听闻江南乃富庶之地,更是美女如云,早就想过去财色双收一次,于是毛遂自荐当但使者的角色。赵匡胤准许。

此人刚到南唐依仗着宋使者的名分异常傲慢,导致南唐群僚非常气氛,南唐宰相韩熙载闻陶谷好色,召众官员商议后决定用美人计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某夜韩熙载派人送了一个漂亮的***到陶谷的下榻处,想必把陶谷给乐坏了。谁知第二天早上陶谷就把那名***送回来了,并捎了一封回信。众人不解,打开信后其中看见这几句话:“巫山之丽质初来,霞侵鸟道;洛浦之妖姬自至,月满鸿沟。”“巫山之丽质初来”出自于宋玉的《高唐赋》,“洛浦之妖姬自至”出自于张衡的《思玄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然而“霞侵鸟道,月满鸿沟”却怎么也看不懂。最后,韩熙载叫那名***上堂答话,那女子脸红难以启齿,原来那夜正是此女的经期,故不能行房事。“霞侵鸟道,月满鸿沟”其实是指女子经期出现的现象。南唐众僚哭笑不得。

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事件,奉使收江南得到的历史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隆皇帝下了几次江南,都去了哪些地方?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

同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

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事件,奉使收江南得到的历史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年三月,到达杭州,参观敷文书院;然后登观潮楼阅兵,遍游西湖名胜。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并且阅兵;陪着皇太后亲自到织造机房观织。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庙烧香。同年五月四日,抵达圆明园。第一次南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计5800里,历时五个多月。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同年二月五日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又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达杭州;三月十八日,到江宁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口粮全部免去;四月五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四月六日。到荆山桥、韩庄闸巡视;四月十日,到达曲阜,拜谒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乾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南巡,正值直隶、山东、安徽等地受灾,乾隆经过时,免去了这些地方的额赋,又拨了一些物资款项赈灾。

然后去审查了前两次命令修的工程的进度,并且对两淮的盐商赏赐有加。经过杭州后,到海宁阅海塘、登观潮楼、阅福建水师;和前两次一样巡视织造机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时候检阅了徐州的河工;到邹县祭孟子庙;再次去孔庙拜谒,登泰山的玉皇顶烧香。同年五月,到达涿州,赈灾免赋,然后回到圆明园。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勾结里应外合发动的吗,是怎样的?

1、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单方面发动的,不存在里应外合这一说。安史之乱从某方面说是必然发生的,可能说法不一样,就是兵变规模较大的一种。盛唐前后,随意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加上唐帝国的对外扩张,募兵制是一种适应时代选择。募兵制早期,制度没有那么完善,很容易形成私人军队。加上战争需要,地方节度使很容易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安禄山是胡人将领,加上有野心,发动兵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安禄山后来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十几万军队,在被唐玄宗猜忌返回老巢后,悍然发动兵变,向唐帝国的中心、长安地区进攻,安史之乱爆发。

2、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死后,安庆绪继位,他干掉安庆绪后成为叛军新的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长期勾结,发动了叛变,对唐帝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时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定,长达七年零二个月,历经三代皇帝才得以平定。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是由于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引起,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对唐朝的经济文化,对外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局面,边疆不稳,战乱不止,老百姓再无安宁之日

严格的说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安禄山一手策划的,安禄山造反前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被李隆基封为东平郡王,而造反前史思明只不过是一个平卢军兵马使而已,地位远远不能和安禄山相比,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发动的,史思明只是参与者只是由于战功赫赫逐渐成为叛军二号人物,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掉安庆绪才最终成为叛军首脑,安史之乱的叫法由此而来。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盛唐气象彻底结束,唐朝进入衰败期∶

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人口被大量杀戮而锐减,《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从此割据势力尾大不掉,一直到唐朝灭亡而各地藩镇却还依旧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奉使收江南相关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