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世界眼中的韩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一块石碑让韩国进退维谷?为何大清皇帝功德碑让韩国如此尴尬?
  2. 战国时期,韩国是怎么从初期七雄第一而快速衰败的?

一块石碑让韩国进退维谷?为何大清皇帝功德碑让韩国如此尴尬?

在韩国首尔有一块石碑,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上面刻的全部是汉字,而且还是表明主仆关系的汉文,韩国人不知道把它扔了,还是不扔?令他们左右为难。

大清皇帝功德碑

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块石碑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叙述了韩国人当年当牛做马之事实,始建于1639年,之所以立此碑,是跟清朝崛起过程中征服朝鲜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明朝晚期,后金崛起时,分别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2次大规模进攻朝鲜,迫使其屈服,并断绝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彻底没有了反抗清朝的能力,只能听从清朝的命令。在这样品情况下,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为其建立功德碑。1639年,这块建造好的功德碑被竖立于今韩国首尔松坡区的三田渡,因此又称为三田渡碑,或者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主要内容是记载了皇太极平定朝鲜,给予了朝鲜恩德的辉煌事迹。对于始终愿意追随明朝的朝鲜来说,此碑是真正的奇耻大辱。

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被日本赶出朝鲜,日本人扶持主张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上台,全面清算中朝宗藩关系的遗存,例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并把石碑埋没于地下。

日殖时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重新挖掘出来并竖立好,但此时的朝鲜已经完全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石碑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被保存了下来。1948年朝鲜建国后,情势发生了变化,1956年,韩国李承晚***全面亲美,认为此碑是韩国民族的耻辱,于是又把它埋藏了下去。

谁知1963年因为爆发洪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冲出地面,再度现世。但此时的朴正熙***认为,石碑虽然是耻辱的象征,可也是韩国文化之遗产,因此将石碑又保护了起来。1983年,韩国总统将石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且建立了石碑公园,形成今日之面貌。因此,这块功德石碑尽管是韩国人民之耻,但也是韩国历史文化遗存,石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遗留了下来。

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不知,大清皇帝功德碑将来的命运如何?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在韩国有一块石碑,每次议论和关注都能***到朝鲜民众。现今韩国首尔三田渡地区,有一块巨大石碑,碑文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7个篆体汉字,碑文内容是歌颂清朝皇帝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恩德,此碑现在是韩国一级文物受到重点保护,不过韩国民众至今都认为这是一块耻辱碑。 关于此碑来历要追溯到明朝末年,后金兴起开始对明朝发动攻势,不断与明朝军队在关外交战,而作为明朝藩属国的朝鲜则一直是清军的后顾之忧,朝鲜受明朝指派也在不断对清军进行袭扰,因此在攻克明朝之前,皇太极决定先行征讨朝鲜。1637年,清朝皇帝皇太极发动对朝鲜半岛的征讨战争,并顺利攻克汉城,平定朝鲜。朝鲜国王俯首陈臣之后,皇太极下令朝鲜国王为其修建功德碑,功德碑大小及内容完全按皇太极规定修建,并要求朝鲜国王按规定时间对功德碑进行祭奠,甚至朝鲜官员在路过此碑时,也要行三叩九拜之礼,以显示对大清臣服达到震慑朝鲜目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朝鲜宗主国,当时亲日派开始对此碑大做文章,并要求下令将石碑推到毁坏。1910年,日本完全占领控制朝鲜,韩国人开始不满日本暴行,又将此碑立起,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不满。二战结束之后,此碑仍然矗立在汉城,又失去利用价值被彻底埋入地下。1963年,此碑又再次被洪水冲刷出来重见天日,被韩国***列为出土文物保护起来。直到1983年,韩国总统下令将【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地区并在周围建立城市公园。 其实对于历史来说已经成为过去,此碑在韩国树立将近400年,韩国人纠结了400年也恨了400年,功德碑也罢耻辱碑也好,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无论韩国人怎样篡改,这块碑都见证了韩国人被外族征服对外族臣服的历史。

战国时期,韩国是怎么从初期七雄第一而快速衰败的?

韩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是七雄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不过处在大国夹缝中的韩国却始终屹立不倒,一直支撑了200多年,直到公元前230年,韩国才被秦国所灭。作为一个弹丸小国,韩国能支撑那么久殊为不易。那么韩国为何能支撑那么久?

第一,韩国虽然地盘不大,但地处中原核心腹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开发程度高。一个南阳的人口顶的上半个燕国。人口多兵马自然就多,韩国的军队数量长期在20万以上,据说鼎盛时期韩国动员了60万军队,如此小的地盘竟集结了如此庞大的兵力,兵力密度是非常夸张的。苏秦说韩宣惠王时曾言:“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第二,韩国经济发达,农业、商业、手工业和军工产业都很强,尤其是军工生产不是一般的牛。韩国拥有战国时期最大的矿山宜阳铁山,冶铁技术和武器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制造技术更是独步天下,韩国的劲弩射程可达六百步以外,后期连威力巨大的大型床弩都搞出来了,其武器制造技术可见一斑。依托强大的军事工业,韩国组建了闻名天下的击刹。韩国虽然攻击能力不行,但防守能力不弱,其他国家想拿下韩国并不容易。

第三,韩国地处四战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秦国是东方六国最大的强敌,所以各国都不会坐视韩国被灭,每次秦国东进各国都会快速支援。同时,韩国和赵国魏国三晋同气连枝,韩国有赵和魏罩着,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此外,韩国是典型的墙头草,朝三暮四,谁强大跟谁混,有便宜就占,所以一直支撑了那么久。

韩国200多年的历史,只有一位能拿的出手的君主—— 韩昭侯(?——前333年),名韩武,别称韩釐侯、韩昭釐王。战国时期韩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期间任用法家申不害实施变法,内修政务,外御强敌,国势安定。使韩国政治清明,国力强大,诸侯不敢侵韩。变法期间积极加强军工器械制造技术,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但可惜的是只有那么一个明君,而后继者不行。

韩国在战国七雄里面算是排在很后边,但还是比其他非战国七雄的诸侯国要好一点

小编认为是没什么明君和良臣吧加上爱耍小聪明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下战国时期,韩国所处的位置

可以看到,韩国和秦、赵、魏、楚、接壤,又有很多领土地处平原,不利于防守。从地理位置上和魏国差不多,都是前有狼后有虎的那种,但魏国好歹最开始经历了几代名君明臣,牛x过一段时间。韩国就申不害变法那段时间强过。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施变法。申不害变法的核心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比较依赖强势的君主,如果君主不行那就凉凉。申不害特别指出,君王要暗中用术,从而保证君主的权威不至于旁落。但这种过分强调“术”治,而没有相应的法律来约束,也导致了臣子也会用“术”来对付君主。所谓“术”,也就是现在说的耍小聪明,玩心机。这在当时让韩国成为了七雄中的“劲韩”。但也为韩国后面的衰落埋下的***。

1、第一次奇葩用“术” 割让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想拿下韩国上党,秦国一旦拥有上党,则会对韩赵魏三国产生巨大威胁,上党位于今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和韩赵魏交界,地势居高临下,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韩国看上党保不住了,就商量出一条“奇策”。将上党送给山东六国里唯一能和秦国扳手腕的赵国。想着转移火力,坐山观虎斗。赵国那边商量后决定接收上党。

秦国一看坐不住了,赵国拥有了上党,将来想东出,一统华夏就难了。于是秦昭襄王范雎白起商量后决定将全国能用的兵力全用上。赵国那边也一样,能上的都上了。长平之战就是在此发生的。双方投入兵力加起来百万左右。

最后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诞生了成语“纸上谈兵”和成语的主人公赵括。几十万赵军被灭,山东六国的老大哥倒了,反到是养肥了秦国。

2、第二次奇葩用“术”,让水工郑国去秦国耗其国力

时间到了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国内连年大旱。韩国这边派郑国去给秦国借修渠之名,来耗尽秦国***。这郑国来到秦国后,觉得秦国政堂齐心,多是干事能臣,又有着水工的职业道德操守。决定真心去帮助秦国。期间秦王嬴政知道了郑国的内奸身份,见郑国是真心来做事的,就改变主意,让郑国负责修渠,渠成之后,关中大富,渠名“郑国渠”。韩国政堂见郑国真心去修渠了,气不打一处来,决定拿郑国的家人开刀,威胁郑国要么回来受死,要么郑国的家人去死。后面被嬴政以强硬手段要回了郑国的家人。但也让秦国政堂记下了这笔账。

纵观这两次出的“好主意”,都是助长了秦国。在整个战国史上,也是一大奇事了。再到后来,秦国为了郑国渠出气为由灭了韩国。可真的算搬石头砸自己脚了。

纵观韩国的整个历史,没有能干的君臣,国家制度也落后。人口土地也并不是特别多,还总想着怎样去搞其他国家,而不想想怎么样先强大自身。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原因有一下三点

原因一:地理位置不好

韩国身处魏国、秦国、楚国的夹缝中,四面都是敌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实在是差得不能再差了,秦国一向以来的“远交近攻”,首当其中就是韩国,

原因二:国土面积小,人口少

韩国是战国七雄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相应的人口数量始终是个瓶颈,在冷兵器时代,人口的数量决定军队的数量,军队的数量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个不是简单的依靠“生二胎”、“生五胎”之类的政策可以解决的,因为国土面积小,养不活更多的人口。

原因三:缺乏明君

从三家分晋直到韩国灭亡,将近二百年时间,韩国基本上未曾出现过一位较有作为的国君,即使是韩昭侯推动了申不害变法,这个变法也有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商鞅变法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没有英明的君主,韩国的战略没有连续性,也没有什么长远的目的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眼中的韩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