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早期中国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早期中国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心伐吴,彻底消灭东吴,统一全国。从263年灭蜀之后,东吴就已经形势非常孤立,蹙居东南,已经失去了蜀汉的战略支援,而东吴自身内部也一直在持续内乱,灭亡已经是早晚的事。所幸司马氏篡夺曹魏皇权之后,稳定内部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才给了东吴一段苟延残喘的时机。
西晋灭吴在战略上***取的仍然是和曹魏时期曹丕伐吴大致相似的战略,即同时从荆襄和江淮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唯一不同的是,因为这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所以西晋在益州进行了战略性的准备,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水师部队。这样,西晋灭吴之战就比曹丕伐吴多了水上的一路。
但恰恰就是水上的这一路,让西晋的胜算比曹丕大了很多,而且这次一举成功。在水师和荆襄方向的晋军两路夹击之下,东吴在荆襄地区的防线很快被突破,晋军沿江而下,吴军基本上未能形成多少有效抵抗,多数直接投降了。原因也很简单,吴军抵抗的重兵集团都在荆襄和江淮地区,所以荆襄防线被突破之后,沿江就没有什么重兵集团了。
果然,吴军在江淮地区虽然还在抵抗,但在晋军从荆襄地区突破之后,沿江而下,到了建康城外,很快吴军就完全放弃了抵抗,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出城投降。这也就是后人诗中所说的:“王睿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由此可见北方在统一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时候,先夺取四川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后来,历代北方***统一南方,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操作的,先攻占益州地区,进攻东晋时同时从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两路出兵,同时再以水师出三峡,进行战略配合。但很意外的却是前秦失败了,未能***西晋灭吴之战的成功,原因何在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前秦虽然也是三路进攻东晋,但前秦的进攻重点放在江淮地区,在荆襄尚未突破的时候,江淮地区就贸然进入了不利于发挥秦军骑兵优势的水网地带。
这之后,北宋统一南方也还是同样的套路,都是照葫芦画瓢。赵匡胤先派兵灭了后蜀,然后进攻荆湖地区,再从水路和江淮地区两路进攻南唐,而南唐在水师被宋军击败后,步兵也很快就被宋军击溃了,南唐后主李煜只能奉表出降,南唐由此灭亡。
蒙元灭南宋,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先攻占了四川,然后在荆襄地区与宋军死磕。等到增援的宋军被援军消灭之后,襄阳成了孤城,最终襄阳守军被迫投降,之后元军顺流而下,直奔临安,宋军就基本上再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抵抗了,只能投降。
清朝消灭南明算是不走寻常路,没有走以前的这些老路。清军入关之后,一边向西北追击李自成残部,一边直接进攻坐保东南地区的南明,而南明倚为长城的沿江四镇不战而降,南明门户大开,就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抵抗了,只能望风而逃,或者直接出城投降。不过,这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南明这时候在江淮地区的防线尚未来得及用心经营,本身并不巩固,所以很容易就清军被突破了。
相比之下,只有解放战争最后的情况不太一样。***先在江淮地区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国军主力兵团被全部消灭之后,***就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接进攻江南地区,而这时候四野尚未南下威胁到华中白崇禧集团,四川更是还被国军当作最后的反攻基地。但***却仍然先夺取了江南,然后再分别进攻华中地区和西南,最后统一了全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郭威靠着“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几十年后,赵匡胤同样使用“黄袍加身”这一招做了皇帝。
“黄袍加身”郭威版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二十余岁便助刘知远建立后汉,成为后汉开国功臣,官至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权倾一世。公元948年,刘知远去世,郭威作为顾命大臣拥立刘知远次子刘承佑即位,受封为枢密使,掌天下兵马。
然而,郭威与刘承佑的蜜月期也就短短的几个月而已,刘承佑在坐稳皇位之后就把郭威当做心头大患。不久之后,李守贞等人发动叛乱,郭威要去讨伐平叛,刘承佑忌惮他手握军权,而且派了其他将领出去领兵,然而,叛军规模越来越大,无奈之下只得派郭威出去平叛。
郭威出马,无一月便平定李守贞叛乱,之后契丹进犯,郭威再次移师北伐,大破契丹,因功进邺城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制。乾佑三年(950年),刘承佑秘密派人刺杀郭威,然事不周密,让郭威侦知,大怒之下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刘承佑,刘承佑则“悉诛威家属于京师”,老幼不留。郭威悲愤之下攻入京师,诛刘承佑,并拥立刘知远养子刘赟为帝。
等局势安定,柴荣让属下***言契丹进犯,遂再次领兵出城,途径澶州之时,将士们发动兵变,为郭威批上黄袍,拥立郭威称帝。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周,定都汴梁,史称后周,他也开辟了“黄袍加身”这一夺权模式。
“黄袍加身”赵匡胤版
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自郭威辅佐刘知远起,便在郭威帐下听命,征讨李守贞叛乱时,屡立大功,澶州之变郭威黄袍加身时,他也是拥立郭威为帝的主要将领,郭威称帝后,拜其为滑州副指挥使。两年后,柴荣任开封府尹,赵匡胤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赵匡胤又转任殿前都点检,掌禁军。公元959年,柴荣在议事中突然驾崩,年仅39岁,赵匡胤等人拥立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让属下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称契丹与北汉南侵,于是主动提出领兵出征,行至陈桥驿站时,石守信等将领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
结语:郭威与赵匡胤二人都是武将权利过大,才会发动这种看似兵不血刃的***,但赵匡胤比郭威更为英明的一点就是以“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稳定了五代以来大将乱政的局势,郭威事于前,赵匡胤事于后,这件相似的历史***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的偶然呢?
有一种人叫做权臣,比如曹操,司马懿,刘裕,杨坚;
有一种人叫做军阀,比如高欢,宇文泰,安禄山,朱温,军阀也会升级为权臣。
有一种人叫做美女,比如妲己。褒姒,西施,杨玉环,这种人比较冤。
但还有一种人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但可以是权臣,也可以是军阀。
这种人叫做死太监。
曹公公:你坏坏~
太监由于身体上的某种残疾,大多数心理变态,这些人出身低贱,读书很少,根本不懂治国理政,不好色,又不用考虑子孙后代,所以动机很单纯:一要权,二要钱。因为没有后代,他们又很受皇帝的信任,成为制衡朝臣集团的一股力量。但是,这种平衡游戏一旦玩脱,皇帝就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
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国家一再发生作为外戚的大将军和宦官轮流争权的戏码,而且最终掌握全国兵权的大将军还都死在宦官手里。
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的弟弟梁冀专权乱政,陷害忠良,公元159年,27岁的汉桓帝刘志联合宦官单超,徐璜等五人,派御林军包围大将军梁冀府邸,收缴了他的印绶,这个恶贯满盈的跋扈将军感到末日来临,就服毒***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朝代更替:秦与隋何其相似,大一统结束百年纷争,却二世而亡,建立的新制度被后世沿用,建设的大工程影响深远(长城、运河),为汉唐盛世奠定根基。
2.宦官乱政:东汉末、唐末、明末,犹如毒瘤不断扩散,让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3.后周郭威黄袍加身,很快赵匡胤黄袍加身
4.西晋与北宋:都是从别人手中篡位(西晋夺曹魏、北宋夺后周),结局也惊人相似,被少数民族攻陷都城灭亡,均是两任皇帝被俘,造成衣冠南渡(永嘉南渡、宋室南迁),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向南方转移
5.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继承人安排基本都是有问题的,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汉高祖有吕后乱政、汉武帝杀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太宗废李承乾、唐玄宗杀三子、宋太祖斧声烛影、明太祖后燕王夺位、康熙帝九龙夺嫡。。。
6.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大约50年内总面临政治危机,熬过来了王朝兴盛,熬不过很快灭亡,如西汉吕后干政、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隋、唐、宋、元、明、清等莫不如此
历史相似之处非常多,仅列举以上几点
实际上,当我们在回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的时候,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王朝的发展规律,那就是王朝因勤政而兴,因暴政而亡,这是王朝发展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的时候,都会总结前朝的得与失,以来改善自己的统治,但当王朝进入中后期的时候,统治者则慢慢疏于对此的重视,于是出现怠政和暴政,最终导致王朝的衰弱甚至是灭亡。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所逃脱不了的规律。
如题所问,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经常上演着一些虽然不同但实际上是似曾相识的***。今天说的这两件事情就是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和明朝衰落得“土木堡之变”。
1127年即靖康二年,金朝南下进攻北宋的首都东京,而在这之前金朝已经进攻过但没有成功,而这次不同,金朝取得了大胜,攻下了被动首都东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虏,而这也标志着北宋的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除徽钦二宗之外,北宋皇室、皇族、贵戚、近臣、各种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国。宋徽钦二宗被迁往燕京、中京、上京、韩州等,最后被迁往五国城。宋朝皇室的女子多被送给金朝贵族当妃嫔或者是奴仆。宋徽钦二宗最终惨死在他乡。
322年后的1449年,即明正统十四年,皇帝被俘的***再一次发生。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面对瓦刺的挑战,在没有认清形势的情况下,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御驾亲征去攻打瓦刺,但是在行军的过程中,又是太监王振为了让家乡父老看到自己的荣华富贵,故意让明英宗朱祁镇带着部队绕道其家乡,但中途因为道路难行的原因,只好令大军掉头折回,但此时明军早已贻误战机,被前来的瓦刺大军所包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土木堡之变让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大明王朝受到重创,从此开始走上下坡的道路。
综上所述,两个封建王朝,一个北宋王朝,一个大明王朝,两者相隔三百多年,但是两个封建王朝都犯了同样的毛病,那就是怠政和懒政,缺少了创业初期帝王的勤政与勤奋,满足于现有的一切和享乐,最终导致皇帝被俘虏的耻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早期中国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早期中国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