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汉魏人物传记,汉魏人物传记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魏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魏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2. 东晋田园和咏怀诗人?
  3. 书法中的晋唐笔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有哪些特点?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作家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今存诗歌20余首。最著名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他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汉魏人物传记,汉魏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面就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解析如下,诗的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汉魏人物传记,汉魏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汉魏人物传记,汉魏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诗的前四行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表现。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我来试试回答。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是曹操,其他建安七子也好,包括才高有八斗之称的曹植,虽都是诗文之人,但都比曹操差一点。

建安文学的特点主要是受乐府民歌影响,在这基础上去抒情叙事,以四言和五言诗歌为主,短句多而简练,诗中慷慨悲凉有气势,这是建安风骨所在诗文魅力。

曹操的诗《短歌行》就是建安诗文的典型代表作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小诗开头就直抒胸怀,并借杜康有酒饮可解忧,见豪情壮志的大情怀。当你读到小诗的结尾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英雄气概已经全来,在当时建安诗文之人,也只有曹操把建安文学的特点,表现的如此突出。简练,大气,境界均可是建安文学的经典作品。

其他建安诗文之人,从诗文水平,从思想和境界,从社会经历上,都要比曹操差一些,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人们推荐的是曹植(192~232)。从现存的当时作品看,也以他的为最多,共有诗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丶辞赋约四十多篇。曹植,字子建,从小就以才华为父亲曹植所赏识,并曾考虑过立他为太子。后来由于他“任性可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解",使曹操改变了主意。曹***后,曹丕和曹叡对他百般迫害,他名为王侯,实则囚徒,终于在愤愤中死去。曹植出生于战乱频繁的时代,又深受曹操影响,所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对世俗礼教***取蔑视的态度。这种拯世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彻在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并且成为了他作品的基本精神。曹植的基本精神虽然是前后一致的,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前后期作品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前后期的分界线就是二二0年曹操的死。曹植前期作品多数是吐露自己的志趣与报负之作。作品可《白马篇》丶《名都篇》和《鰕觛篇》为代表。《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他把诗中的主人公描写成一个怀有高超武艺和忧国志家的英雄人物。在诗的末尾,他赞扬这个人物道:'寄身人物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实际上是作者豪壮的自白。从这样的理想出发,他在《名都篇》中对那些虽然骑射娴熟,却一味耽于游乐,而不能报国立功的贵族少年作了讽刺,认为他们整天斗鸡走狗是白白地虚度时光。他蔑视那种热衷个人名利的庸俗小人,比之为燕雀。他自比鸿鹄,有着远大的报复,要为'远怀柔***'的大业显一番身手。这样豪迈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积极的进取精神。这种开朗和乐观的情调,是曹植前期一些好诗的特色。曹植后期的创作由于生活的剧变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在流离颠沛中更清醒地正视视了现实,生活的经验也随着丰富起来。因此,他这一时期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大大进了一步,在艺术上也更为成熟。许多杰出的好诗,如《赠白马王彪》丶《杂诗六首》丶《泰山梁甫吟》丶《野田黄鹤行》、《七哀诗》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他通过这些诗篇,控诉了曹丕丶曹叡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物。他通过这些诗篇,控制了曹丕丶曹叡等酷害骨肉的罪行,也写出了他自己渴望自由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信心。

曹操(155一22O)字孟德。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曹植(192一232)字子健。孔融(153一2O5)字文举。陈琳(?一217)字孔璋。王粲(|77一217)字仲宣。徐干(171一217)字伟长。阮瑀(?一212)字元瑜。应瑒(.?一2I7)字德琏。刘祯(?一2|7)字公干。

刘祯,"赠从弟"(其二)贵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动。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开头两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平稳自然,正所谓"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语句工整老实,而形象率真。从诗意看。矛盾尚未显露,场面是平静的,自有一番世外标格的意趣。

接下来的三,四句就不那么平静了,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动。这里的"一"是语助词。语气上连连加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性便自然凸现了。这里语句仍然工整平直,但诗情却开始震荡。全诗的意旨,通过形容词"劲"而有所提示。

以下两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语气似又平缓下来,但诗意有了新的开拓,前面只说了风狂松劲,这里却提出冰霜。.岁晏霜寒,环境愈发恶劣了。而山松却未见萧索,最可称道的是,山松一年到头总是这样端直如一,正气凛然。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末尾这两句最见功力,从技法来说,转用虚词引领设问,语气上立呈斡旋状。避免了全诗笔调上过于平直,就诗意而言,又完成了最后的开拓,揭示了松柏具有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于是主旨毕现,全诗顿然有了厚味。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面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数曹操。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多是叙述他的豪情壮志的。下面就直接表现他雄心壮志,昂扬进取精神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作一简要分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终、止)时,腾蛇乘

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志不已。盈(长)缩(短)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的人生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个自然规律是必至之常期,但人的事业心和为之实现而奋斗的精神是无限的;自然的生命的修短非人力所能改,但自我的精神道德的修养却是可以自求多福———立德、立功、立言以永垂清史。全诗以浩然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因而能突破四言的局限性,中气呵成,使全诗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这个整体便是壮心不已的诗人,自我塑造的英雄形象。至今读其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自强不息,昂扬进取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作为诗人的曹操,“养颐之福”所获得的艺术的永生。

东晋田园和咏怀诗人?

陶渊明(?-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

书法中的晋唐笔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有哪些特点?

只有通览晋唐诸书家作品并切身临习者才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我也仅仅浅学唐楷,目前只敢斗胆说说唐楷。

唐楷中颜体中锋行笔是其主要用笔特征,比较其他楷书要多,柳出于颜,中锋也不少。

但是“晋书”中追求“韵”这和唐楷追求“法”大相径庭。所以多侧锋行笔。

我目前了解的仅此而已,其他不敢评论。

只有自己深入其中才能一窥究竟。

晋法与唐法,是两种不同的法。晋法指的是以王羲之书法为代表的东晋书法。唐法则是以欧虞颜柳为代表的唐代书法。

东晋书法,崇尚自然,用笔简练之中含精巧。折转的运用,细致的不着一丝痕迹。以致于后世学书之人常叹:“学晋无门”。这是因为他们的起笔收笔,衄挫无痕,动作极其轻微却又精准到位。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兰亭序的临习者,加入了太多的东西。临出来的字形肉乎乎的,和晋韵完全不沾边,倒是像胖胖的清人样。

唐代的笔法,起始处的折转顿挫相当的明显。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竖先横,在唐代成为了书写的准则。唐代人尚法,他们知道,要企及王羲之出神入化的高度,实在太难。不如退而求其次。把王羲之书法中蛛丝马迹总结出来,方折起笔就成了唐代书法的标志。

晋唐笔法:一,起筆峰峦,行筆中锋如屋漏之痕,杀笔存结如待放之蕾。笔饰特征不晌显的是早唐虞,欧,褚,笔饰特征明显的如中,晚唐的颜柳书法。二,各种笔画一笔完成,有利于快速书写,又称一笔书。 晋唐笔法于晚唐柳公后遗失,从宋起开始流行近代笔法,又称描画笔法,造成近,现代楷书无法象古人那样快速自然书写,又保证楷书的华饰特征。现代,人们把唐楷作为初学书法的基础学习范本,而丢失了楷书的快速自然书写功能。

晋唐笔法,是一种让笔鋒跳芭蕾舞的提按明显的笔法。所以晋唐笔法的特点,就是提按,能做到提按用锋了,就是学得了晋唐古法。

有人可能不同意,因为书本上写的,课堂上讲的,大多不是这样。这个可以基本忽略,不信可以看看传世的晋唐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稿》。

《兰亭序》中的后字和怀字,《祭侄稿》中的两个局部,可以看到明显的笔画粗细对比。如果再看王羲之行草代表作《丧乱帖》中的离、毒等字,粗细更为悬殊。

为什么粗细对比会这样强烈?笔法高超!没有操控笔锋的运腕神力,谁能把笔画粗细差别写得这么大?

这个笔法秘诀被苏轼发现了,他的字为什么粗重厚实?运腕力足。《黄州寒食诗》足以抵消有些人对他书风的不实议论。

为什么要说晋唐的高明笔法就是提按笔法?因为粗笔画必定提按重,提按重时按难提更难,腕力不足者往往提时笔锋弹性消失,笔毫乱拖使笔画成为墨猪。

所以明代董其昌深明晋唐古法,他的书法理论最重要一句话是“作书须提得笔起”,为什么?是指提按均要保持笔力,如果不能保持笔力,弹性消失也就是笔锋消失。这又是笔法的不传之秘。

因此临习晋唐书家真迹不是描头画脚学字样,必须做到学会提按笔法。临帖时人们往往会把粗笔写细,又把细笔写粗,把奇而不平的笔画写平了。结果学的是书法佳帖,却写成了书写俗体,学不到提按古法,是临帖者的通病。


一直写字,很少单独的去探求笔法,很多笔法靠说是说不出来的,需要亲身去体验,用毛笔去体会。

笔法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也一直很神秘,历史上有钟繇盗韦诞墓的故事,据说是韦诞有一本著名书法家蔡邕的《九势》,钟繇和韦诞关系不是很熟,一直想借来看看,但是韦诞就是不借给他,气的钟繇捶胸顿足。直到韦诞死了以,才从他的坟墓里得到了这本书法秘籍。

其实是我们自己把笔法给神秘化了,笔法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它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历代书法家、书写者总结出来的写字的经验。

通过这个经验可以更好的使用毛笔,更轻松的去书写。

好的笔法自然就是最自然、书写起来最轻松的。

如果一个笔法让人用起来很别扭,那这个笔法一定有问题。

所谓的晋唐笔法,其实就是书法里面法度和自然结合的最好的笔法。

只自然,少了法度不能称为艺术,有了法度少了质朴就会太做作。

我们崇尚的晋唐笔法就是二者最好的结合。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自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魏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魏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