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魏迁都洛阳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北魏迁都洛阳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386年建国,先期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来,398年又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拓跋氏一脉自从定都平城前后,曾从北方各地往京畿平城附近大规模地迁移人口。据《魏书》记载,从拓跋猗卢定居径北(今雁门关以北),至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之前,总计17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人口迁移就达到十八次,迁移人口总计多达百余万。这种大规模地迁移人口,在我国历史上实属少见。
北魏进行了1次迁都!
北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93年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1,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2,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都城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
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谢谢邀请。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导演一出迁都的苦肉戏(当时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他做出了一个无论是鲜卑贵族还是汉族大臣都匪夷所思的决定:攻打“南齐”,一统天下。
他没有在朝堂上像往日一样与大臣讨论分析利与弊,他抱着必胜的决心带着大部分文武大臣带着30万大军出发了。
公元493年9月,正直北方秋雨季节,阴雨绵绵,道路泥泞,行军艰难,行军至洛阳时已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他的骑兵骑将不适应这种天气,叫苦连天,不愿南征,孝文帝看时机已到就说:“如果不南征,我们就在这里待下来,迁都洛阳”。
我认为,北魏孝文帝诸多汉化措施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洛阳乃“天下之中”,中州之地。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从草原深处,来到“平城”,100年后,拓跋鲜卑终于来到中原腹地“洛阳”,为他今后强化“汉文化”改革打下最有力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迁都洛阳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迁都洛阳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