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治黄工程重大历史***,治黄成就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治黄工程重大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治黄工程重大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依托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先后多少次战胜大洪水?
  2. 康熙年治理黄河的功臣?

依托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先后多少次战胜大洪水

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依托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以及科学调度和严密防守,先后12次战胜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两岸大堤安然无恙,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再复返。

新中国成立后,防洪工程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为处理洪水提供了调(水库调节)、排(河道排洪)、分(分洪滞洪)等多种措施,彻底改变了历史上单靠堤防工程防洪的局面,为战胜洪水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治黄工程重大历史事件,治黄成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康熙年治理黄河的功臣?

康熙年治理黄河功臣是靳辅。 靳辅(1633年—1692年12月26日),字紫垣,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 清顺治时为内阁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参与平定三藩。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河道总督。

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 

功臣是靳辅。

治黄工程重大历史事件,治黄成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靳辅(1633年—1692年12月26日),字紫垣,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今天的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

对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其时三件大事,并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宫中大柱上。他选派靳辅为河道总督,又对治河专家陈湟,委以重任。

治黄工程重大历史事件,治黄成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过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经营,终于使黄河、淮河各归故道。永定河原名浑河,又称“小黄河”,在流经北京附近时,常常淤塞成灾。

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最大功臣是靳辅。靳辅是康熙初年为内阁学士,当时的水利工程专家。他上任后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经数月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总结历代治黄的利弊得失,靳辅上奏了著名的治河方略《经理河工八疏》。将黄、淮、运三河一气贯通,提出了五项治理工程、六项保证措施。

这些工程与措施包罗了全面治理河道、协调三河水系关系,保证运河水位,连治河大小官员的选派、钱粮来源、如何免除***浪费等都安排妥当。在我国治河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答案如下:

是靳辅。

靳辅是汉八旗的镶黄旗。是清朝顺治时期的内阁中书。水利专家。

靳辅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黄河流域进行全面考察。提出综合治理方案。加固堤坝。疏通漕运。使黄河水患得以彻底解决。

一、靳辅(1633年—1692年),字紫垣,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清代大臣,治水名臣。

靳辅自幼知书识礼。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走上仕途。时间到了康熙十年(1671年),靳辅被任命为安徽巡抚,成为了一方要员,在任共六年,做了许多利民的举措。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开始担任河道总督。上任后,靳辅一连上八道奏折。史称“治河八疏”,就是将黄河、淮河、运河视作一个整体,全盘考虑防汛、减灾、通航、漕运等事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治黄工程重大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治黄工程重大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