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儒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儒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直接后果是导致很多文化典籍被毁,文化大量流失,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先秦文学很费劲的原因之一;
第二,老庄学派的愚化统治的尝试,片面地认为人有进取心,能力高,学问大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用暴力手段达到文化思想的统一,欲速则不达,最终的结果却是思想分裂;民心尽失,人民揭竿而起。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一、开了危险而罪恶的先例;
二、烧的不止是书,而是历史的积累和思维的自由;
三、窒息了理论思维,为野蛮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四、既侮辱了儒家,又为法家带来了恶名,连带还影响了哲学思辨的发展和进步。
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种政策束傅恒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统一之前,由于战国的诸子百家,迎来了中国文化的第一次灿烂,出现了儒、道、墨、法阴阳家、纵横家等,可谓是百家争鸣,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许多学派的典籍没法流传下来,对后人研究那个时期的文化,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韩非子,是韩国王室的公子。他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集大成者。韩非学说,为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提供了最实用的理论依据。
与儒家相比,儒家重在立德崇礼,立德固然好,但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下,往往靠不住,没实效,周礼虽好,也与现实遥远。法家思想是强调执法的,君主掌握“赏”和“罚”两项大权,合于人性的趋利避害,能做到令行禁止,应该说,韩非的一套学说,在战国时代,更有治国的效果。
儒家思想,无论孔子,还是孟子,总是理想主义色彩太强烈,君主们很难用之在列强的争霸中,也不能富国强兵。而法家从商鞅变法到韩非学说,非常实用,严刑峻法使人们唯命是从,当然使秦国快速发展,最终实力超强,其余六国都不是秦的对手。
法家看不起儒家,以为他们书生气,不切实际。韩非这个人说话结巴,但思想非常厉害,刻薄无情,他认为儒者,游侠,商工之民等为五蠹,即五类蛀虫。
儒家以文乱法,“文”就是儒家念念不忘古代的典籍,如周礼之类,儒家以“文”破坏国家的法制,实际是说儒家以周礼治国行不通;同时,韩非也反对游侠纵横家,认为这类人(如后来刺杀秦王的荆轲之流),用武力来违法,是国家的危害。
韩非说,“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大概意思就是,国家太平,养活了一群儒者和侠士,可是国家有难,依靠的却是甲士,国家给了儒者侠士利益但用不上,国家依靠的甲士却没有什么利益。这种情况是韩非坚决反对的。
所以,战国时代所谓百家争鸣,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儒墨之争,道法之争等等,最后,还是法家胜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依旧严刑峻法,二世灭亡。刘邦西汉之初,休养生息,用黄老之术,到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治国是外儒内法而已。
韩非子
放在当时的文化语境,儒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儒生,而是指两种人,儒者和游说者,游说者就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侠指的是游侠,包括四处游荡的剑客,更指的是豢养剑客、拥有武力的地方豪强。这句话源自于《五蠹》,讲了社会的五种蛀虫,分别是学者(儒生)、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官员的亲朋好友)、商工之民(从事工商业的人)。
儒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儒生的专有名词,就像焚书坑儒坑杀的不是儒生,而是460名方术士(就是炼丹师,数长生不老药的)。术士也是被称为儒,游说的纵横家也是儒。
在韩非子看来,儒生和纵横家的存在就是扰乱国家稳定,也让天下不得安宁。儒生靠几篇文章,轻飘飘地就得到了***厚禄,这叫赏罚不公;而且他们不听号令,批评时政,所谓“入则心非,出则巷议”,整天跟国家对着干,破坏国家安定。
而纵横家“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拥有着赫赫的声名,有着无比的荣华富贵,让天下人艳羡不已,像苏秦,佩戴六国相印,何等的威风。可是,他们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于国无益,于己有利。
游侠儿就更加不用说了,有了武力,就经常干一些“行侠仗义”的事,以正义的名义,侵犯国家的权力。毕竟,审判权、逮捕权不在国家手里,那这个国家还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儒文化的重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儒文化的重要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