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德语人物传记,德语人物传记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语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德语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张幼仪在自传《小脚和西服》里说她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你怎么看?
  2. 海伦 · 凯勒,那个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女孩,是否也打动过你?

张幼仪自传《小脚和西服》里说她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你怎么看?

《小脚和西服》并非张幼仪的自传,而是由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所著。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他们的婚姻共计七年的时间,但在这七年里张幼仪没有得到过徐志摩一丝的爱,徐志摩在刚看到张幼仪照片时就撇撇嘴说道:“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把自己的爱都留给了外面时髦新潮的女性林徽因和陆小曼),而张幼仪却把目光都停留在徐志摩身上,相夫教子打点上下。纵使张幼仪足够努力去挽留这段早已经走入暮年的婚姻,但仍然比不过徐志摩渴望绝对自由的决绝,他们的婚姻终是走向了终点。

德语人物传记,德语人物传记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离婚后的张幼仪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她学习语言学习文化成为职场女性,她和新潮走的越来越近,但同徐志摩仍然渐行渐远。 小脚指的是张幼仪,不过张幼仪并不是小脚,她在幼时只缠过三天的脚,与天然足没什么两样。

这里的小脚主要指张幼仪内心的传统观念,张幼仪虽然出生在一个大的家族,但仍然逃不过重男轻女的时代限制。她的家庭共有八子一女,张幼仪虽然不至于受苛待,但也需要为了自己所想要而小心翼翼。

这一点就和林徽因和陆小曼有显然的区别,她们二人出生在开明的家庭,备受家人宠爱都上过名牌大学,拥有有趣的灵魂和好看的皮囊,是当时青年心中的女神。

德语人物传记,德语人物传记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幼仪从小还受着三从四德的教育,她当时的观念仍旧是“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守寡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并不想自己与那个传统的时代格格不入。她没有反抗精神母亲为婚姻顺遂,把她的八字改了,她虽然质疑,但依然一声不吭。

虽然张幼仪足够温顺且相貌尚可,但这样“无趣”的人激不起徐志摩的一丝兴趣,更加留不住徐志摩的心。 徐志摩是一个开明奔放之人,也是民国的一个有才有颜的渣男,他在《爱眉小札》中说:“只要爱情是真的,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恋爱本是光明事。”

所以他把自己对陆小曼的喜爱和追求都放在所有人都可见的明面上,对她们倾尽了自己的爱恋和浪漫。他为了满足陆小曼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四处开课甚至和朋友开口借钱。对于爱而不得的林徽因他更是宝贝,即使已经佳人在侧,他依然从万里外乘坐飞机去看林徽因的演唱会,而且在中途不幸去世

德语人物传记,德语人物传记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志摩是我们崇拜的诗人,我们陶醉于他的诗歌,感受到诗人思想的***飞跃。

可做为徐志摩妻子的张幼仪,却从未感受到他一丝的爱意。他把***留给了读者,却把冷酷给了妻子。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遵循着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这对于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徐志摩来说,这无疑是一把披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徐志摩迫于父母的压力,其实自己是非常厌恶的,他要同这段封建的旧婚姻作斗争,他要的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浪漫,追求的理想爱情,张幼仪就是他最斗争的牺牲品。

张幼仪能感受到徐志摩对她的无视,对她的鄙视,称她为"土包子",她将丈夫的冷落默默地藏在心里。

她委屈自己,只为求全。可是再卑微也没有换来徐志摩的爱,他还是向她提出来离婚。

"小脚和西服",是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比喻,比喻他们的爱情是这样的不搭配。

张幼仪是深受旧式中国礼教束缚的,她的身上保留着一些中国传统女性的思想,婚后的生活中,张幼仪一边打理家业,一边关爱丈夫照顾孩子,她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好妻子。

离婚后,她痛苦过,但很快从痛苦中走出,她是个坚强独立的女人,离婚后她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离婚后她独立在德国完成了学业,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创办了第一家服装设计公司一云裳服装公司,在哥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成了一名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新女性。

张幼仪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女人只有独立,坚强,自信,才能赢得幸福。


1920年,20岁的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夫君徐志摩汇合,此时,徐志摩对她的态度已是极度不耐烦,次年徐因恋上林徽因在其孕期冷漠提出离婚,1922年张幼仪刚生下次子后,毅然同意正式离婚。

张幼仪出生于名门世家,从小也受过先进的教育,15岁时嫁给徐后,死心塌地的过日子,其中还为徐生下两个儿子,却“始终”未得到徐的善待。

离婚后,她从情感伤痛中振作起来,在欧洲三年求学,1925年命运又再次让她痛失小爱子,后被其弟接回上海,正式进入商界,从此,开启了她的开挂人生

离婚之前的张幼仪“为家为情”,离婚之后的她“为子为自己”,在经历过一道道“带着伤疤的坎”之后,她找回了自己,也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海伦 · 凯勒,那个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女孩,是否也打动过你?

在1882年,美国有个1岁多小女孩,因为流感而发了高烧,使脑细胞部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在医院医治之后,虽然高烧退了,但她却从此留下了后遗症:耳聋与眼瞎。她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眼睛也什么都看不到。而且,更糟糕的是,后来她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这时,所以认识她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悲惨的女孩,一辈子永远与快乐、幸福及光明将永远的绝缘了。

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子面对自己的一切不幸,用自己天顽强的毅力一步步走出了黑暗的世界,还一步步的给自己及会世界的残障人士找到了久违的光明与快乐。她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

她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摸索着长大的,没有歌声和笑声,虽然她在心中无数次地幻想着世界的美好与精彩。但她的世界仍然只是一片黑暗,与现实差的太远太远。当同龄人都在学校里朗朗读书的时候,她哑口无言;当别人都在大街上玩耍嬉笑的时候,她只能一个人呆在黑暗的角落里;当别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七岁那年,父母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才使她的人生有了彻底的改变。

这个莎莉文的女老师,她对海伦非常关爱,对她耐心教诲。没有多久,海伦通过用手触摸的学习方法就会了手语,并有此方学会了读书与写字。为了更快的培养海伦各方面的能力,莎莉文老师就带她多接近大自然。与她一起在草地上玩耍、做游戏,在田野里播种、栽花等,使她不但强健了身体,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懂得了更多的知识

随后,海伦通过用手摸别人的嘴唇,来触发自己的语言能力,也终于学会说话了。这时,莎莉文老师对她的教育更加用心,常常带她到野外去,不但让她在河水边去捉鱼、玩水,还带她爬树、摘果,甚至还教她爬到树上去吃饭。这样她不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好,而且在生活自理与生存方面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几年之后,海伦竟然克服了失明与失聪的障碍,顺利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后来,她写了很多书,有的成了世界名著,而她的故事也拍成了电影传遍世界。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莎莉文老师的厚爱,她将永远是那个没有任何希望的小女孩,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多年来她为了残障的人到处奔走,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生活宣传,不但跑遍了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还周游于各国之间,全心全力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服务。

海伦·凯勒说过:“在我四周的一切也许沉默黑暗,但在我心中,我的性灵里却有音乐和光明,我的一切思想都闪耀着色彩。”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1968年6月1日逝世的时候,她享年87岁,却有86年的时间,都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她却在有生之年,她先后完成了十四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语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语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