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叔叔人物传记,叔叔人物传记3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叔叔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叔叔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海权论对世界各国战略影响那么大,为何还会诞生与之相对应的陆权论?
  2. 长孙晟真的能一箭双雕吗?

海权论对世界各国战略影响那么大,为何还会诞生与之相对应的陆权论?

海权论源于美国军事理论专家马汉的一部著作《海权论》,即用强大的海军来获得制海权。海权受到重视则要更早时期西方国家从十五世纪开始已经普遍重视海权,而也在这个时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海权变得更加重要。

事实上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其说是人家对探险的渴望,不如说是欧洲被逼无奈的结果。十五世纪以前,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分为三条,主要是传统的丝绸之路,途径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另外两条是海路,从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

叔叔人物传记,叔叔人物传记3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没错,无论哪一条它们的最终目的地都是中国或者印度。即便是海路仍然是紧靠着大陆,并没有脱离陆权的范畴。但是在十五世纪中叶,事情发生了改变。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帝国先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传统的商路虽然没有被切断,但是奥斯曼帝国对控制的商道课以重税,所以欧洲迫切的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航道,来代替传统的商路,于是开辟新航路成为了西方的唯一选择


然而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意外的惊喜。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发现了更多的黄金和原材料,殖民扩张开始了。于是海上通道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海权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陆权时代的终结。因为人生活在陆地上,无论任何时候,这个世界终究还是以人为中心的。无论你获得再多的原材料还是黄金,终结是要有人用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世界岛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叔叔人物传记,叔叔人物传记3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战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德认为辽阔欧亚大陆占据着人类的主要人口,欧亚大陆就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世界的中心,谁就控制了世界。


而他所谓的世界岛就是指欧亚大陆,而美国地缘政治专家则指出边缘地带理论。

无论是世界岛理论还是边缘地带理论,都共同指出了只有控制欧亚大陆,才能控制控制世界。只不过世界岛理论是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来看的,而边缘地带则是以欧亚大陆的海上通道来看的。

叔叔人物传记,叔叔人物传记3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无论哪一种看法,都共同指出了欧亚大陆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岛的概念着眼于欧亚大陆的内部交流,而边缘地带理论着眼于欧亚大陆的外部交流。

世界岛的概念尚未成型,但是已经初见它的威力。为何说世界岛概念尚未成型呢?因为世界岛面临两个问题,也是陆上通道的两个问题。第一交通问题,至少在20世纪以前人类没有足够好的交通工具来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第二,是政治原因,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决定了一路上不可能畅通无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所有的国家、民族个人每天都在为利息奔波着。海权论和路权论自然也是为利息服务的,因为它出自利息集团,海权论受益的国家有美国、西欧等近代西方国家,还有新加坡、土耳其等收海路过路费的国家。但随着高铁的崛起,原先的海路优势正在被挤压,陆路运输一样方便、快捷,原来的丝绸之路就是非常典型的路权兴盛时代,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恢复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把地球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两大洲通过陆路整合起来,将形成巨大的贸易市场,而原来的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方则会被历史淘汰,回到丝绸之路时代,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阻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促成,一个时代已经揭开帷幕,看懂商机了吗?

什么会有陆权论?因为人类毕竟不是鱼,还是需要在陆地上生活的。

陆权论诞生于一战前后,是由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来的。

而这一理论的诞生,正是大英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公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成为海洋霸主。在此后的300余年的时间里,它尝到了航海带来的国家巨变。

作为岛国,英国对海权论是深深信服的。

然而,自1871年普鲁士完成了德国统一后,工业实力大增,而铁路的建设、军队的强大也让德皇拥有了傲视欧洲大陆的资本。

德意志帝国的存在,让英国感受到了它对大陆的影响力已经日益减弱,这不符合它一贯压制、平衡欧洲大陆的政策!

这一切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铁路、电气的发展,大英帝国曾经看不起的国家居然有了和其抗衡的力量。

德国自统一以后,尤其是在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下,一直打着“分享阳光下的地盘”的口号,这更让英国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

此时的英国,已经全赖于殖民地经济来源而生存,比如印度,就被英国称为“女皇王冠上的明珠”。

而大清统治下的中国,一直被英国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就要看你的国家基本的国家战略究竟是什么。

对于海权论和陆权论事实上来讲的话,这两种论点我都听说过,总起来讲,所有人都感觉很夸张,所以有的人就说海洋离不开陆地,陆地离不开海洋,最终都是要登录的,那当然是要选择陆权论。

这是对于这两种思想的错误理解,无论是哪一种论点,哪个国家***取都代表这个国家的既定方略,都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建设的重心究竟在哪里?

讲一句实话就是,你是建设海军还是建设陆军,海权论的话,那就建设海军,把海军建设强大起来,控制海洋人是陆军的话,就说陆权论。

我们去看海权论诞生的时候,正值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国争夺海洋的步子越来越紧张,而当时诞生这一个理论的美国又是世界孤岛的典范,我想要走出去,就必须得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去挑战英国,然后才能够走出去。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从建国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一支强悍的海军部队,现如今美国200多艘现代战舰里面,有一艘木质帆船就可以看做这一种精神的代表,海军对于美国人来讲过于重要,因此美国人是提倡海权论的。八有限的***,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海军的建设里面,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为美国人接下来开拓世界保驾护航,这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对于英国人来讲,他们提出路权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个时候日不落帝国已经有一只强悍的英国***海军舰队进行保驾护航了,那当然,建设的重心投入到陆军的建设里面,殖民地经济需要庞大的土地,庞大的***,庞大的劳动力来替他建设这个殖民地帝国,没有一支庞大的陆军出去保驾护航,你谈何建设一支强大的殖民地经济?

这件事情结束以后,英国衰弱以后,你看英国和曾提过陆权论,任何的理论都必须国家的实际政策相匹配,你这理论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长孙晟真的能一箭双雕吗?

史书上确实是这么说的,而且是正史,信不信由你。但射箭之术只是小道,长孙晟是北周、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又是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父亲,与突厥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有分化瓦解突厥、抵御异族入侵的大功。

长孙晟在《隋书》中有传记,年轻时就以善射闻名,“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每共驰射,时辈皆出其下。”(《隋书》)

北周宣帝时期,长孙晟一次任副使出使突厥,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长孙晟与突厥可汗关系处的很好,在突厥停留了一年,经常共同外出游猎。一次有两只大雕在空中,突厥可汗拿出两只箭给长孙晟让他射,长孙晟趁着双雕争斗之际,发一箭贯穿了双雕。突厥可汗大喜,安排子弟贵族与长孙晟交好,希望学习长孙晟射箭的本领。

后来长孙晟在年近五十的时候又表演了一次弓箭本领,突厥可汗入朝朝见,双方比赛射箭,长孙晟六箭全中。又有群鸟飞过,隋文帝让长孙晟用弹弓射鸟,连发十石,“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

长孙晟因为长期在突厥生活过,对突厥的内部关系、山川地理都很熟悉,在杨坚建立隋朝后,长孙晟上书杨坚,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对突厥战略,得到杨坚认可,并照此实施。

长孙晟凭着一条毒舌,不断的在突厥内部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突厥各势力之间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厥人开始内斗,突厥可汗直属势力也被削弱。开皇五年(585年),突厥归附隋王朝,北方边患缓解。

之后,长孙晟一直负责对突厥联系,并粉碎了之前北周和亲突厥的大义公主反隋企图,维护了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开皇十九年(599年),长孙晟诱降突厥启民可汗(突利可汗),安置在朔州,万余突厥人归附,启民可汗成为隋王朝防御边患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了隋王朝在突厥各势力中的影响力。

开皇二十年(600年),长孙晟协助杨广出征突厥,在泉水上游下毒,突厥人死伤不少,战斗力大减。长孙晟乘机攻打,斩首千余,俘获人口百余、牛羊数千。突厥人非常畏惧长孙晟,“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叔叔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叔叔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