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之前的历史事件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之前的历史事件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至清朝的时间的话 ,隋朝过后是唐朝 ,唐朝过后是宋朝 ,宋朝又分为南宋 北宋。 南宋 北宋过后又出现了中国的一个 元朝, 元朝过后又出现了明朝。 明朝过后就是清朝,清朝过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以后就是军阀混战 ,然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唐(618年到907年)李渊建立唐朝,史称唐高祖
五代(907年到960年)建帝朱温,历经朱,李,石,刘,郭,柴十多位皇帝。
北宋(960年到1127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史称宋太祖。
南宋(1127年到1276年)赵构建立l南宋,史称宋高宗。
元(1271年到1368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建立元朝,史称元太祖。
明(1368年到164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
隋朝之前官员产生的方式,兹按时代不同分述如下:
周及春秋。夏、商的官员如何产生,书证、物证资料均缺,未敢评议(所谓伊尹举于庖厨,似是战国诸子的杜撰,姑置不论),故从周及春秋谈起。周初分封天下,诸侯及诸侯再分封的卿大夫,形成了细密的宗族组织,称为“世族”,两代的官制即为依托于“世族”的“世官”制,所谓“世官”顾名思义,即世袭的宗族显贵缘于其地位世世为官,指掌国政。春秋时也有选举的制度,但只从贵族中择取,“明贤良,赏功劳”亦不出“昭旧族,爱亲戚,尊贵宠”的范围。
战国及秦。战国迁延至秦,为大争之世,“世族”、“世官”制不能满足群雄争霸的局面,于是各国纷起变法,鼓励耕战,“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于卒伍”,渐开布衣卿相之局面,积粟、军功、明吏均可得官,此为入仕的途径之一。入仕的途径之二为游说,即诸子百家各以所长陈述为政、制霸之法,悦、动君王以取官,如商鞅、苏秦等。入仕的途径之三,为君王卿相所礼聘的之贤良、名士。再者,平民登庸也有选举之法,但多为地方三老、啬夫,至多到士,大夫以上似未见到。
两汉。两汉选举之法,举其要者如下:1.州郡以乡评察举的孝廉、秀(茂)才。2.天子下诏,使公卿、郡国,特举的贤良。3.士人上书自鬻。4.任子,即官宦人家,凭借父兄余荫任官。
延至东汉末年,士子进身之途,渐受限于名士所主持乡闾评议,如汝南许劭组织的月旦评。而名士多出门阀,故寒士、庶民入仕之路逐渐艰难。
魏晋、南北朝。魏武帝曹操虽数下“征贤令”,以求突破门阀垄断,得寒门才士,但惜乎时日短促。司马篡魏,曹魏所建立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的建立,最初似为替代因战乱人口迁移所无法进行的乡评)成为了门阀自固的工具,两晋南北朝,取官多看出身,遂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乃至北朝胡虏当政,即残暴如石赵,也不得不招揽世族,以维护统治。
门阀世族对高级官位的垄断,及至隋唐科举制度完善,加之执政者的刻意打压,才日渐消减。
以上为隋朝之前入仕方式的略叙,仓促成文,颇多疏漏,望方家斧正。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是个人观点,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我们都知道隋朝创立了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此后各朝代相继沿用和发展科举考试,择优录取,从而进行官员的选拔培养。这也让许多寒门子弟有了进官之阶。
那在隋朝之前没有科举制,各个王朝是怎么样的选拔公务员的呢?又有哪一些体系来选取官员?当官的程序是什么样的?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意思是只要你生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你就可以继承你父亲的爵位还有官职。朝廷的官职几乎由一些世袭贵族的族人所垄断。寒门人士几乎没有进入官场的入场卷。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够进入但是各国的官场。但官员几乎还是由贵族中产出。
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相互征伐。出现了军功爵制度,只要你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累积军功就能进入官场获得官职,从而参政议政。
各个朝代的武将都是按功爵授予职位,是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除了在宋朝重文抑武,武将没有什么地位之外,其他朝代地位都还可以。
谢邀请。
说起察举制以后的官员选拔,那并不是从隋朝开始改革的。从曹魏九品中正制开始,古代中国就有了官员品级制度。官员的选拔和职位任用,不再被贵族完全控制,也开始转向中小地主阶级渗透,这拓宽了选拨人才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弊端。隋唐前期的门阀世家,就是这一部分中小地主阶级作大后的产物。他们开始垄断一切***,也包括垄断教育***,而隋朝的改革更为开放,就是科举制。虽然依旧制度比较封闭,也无法彻底改变士族阶层垄断教育的状态,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对平民学子更为友善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之前的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之前的历史***简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