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与节水有关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与节水有关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据《鸣沙山月牙泉大事记》一书中提到,1***5年6月,全国都在搞农业,当时在“以粮为纲”的精神驱动下,杨家桥公社在月牙泉安装了三台水泵,连续抽了一个星期,月牙泉水位降1.1米。
1***6、1***7年,杨家桥公社“学大寨”,安装水泵抽水灌田,每年抽4至6次,年提水量3至4万立方米,“结果粮食没打下多少,泉水急剧下降、泉岸严重坍塌,泉眼堵塞,使千古名泉面临干涸的危险”。
月牙泉有靠地下水自我补给的能力,1958年,疏勒河上游的双塔水库建成后,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所以月牙泉也得不到补给!
还有社会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由于移民等因素,敦煌人口急剧增长,耕地面积也逐年增加,村民就打机井,“家家户户有井丈余深”,让靠地下水补给的月牙泉的呼吸更加沉重。
据记载,在1985年,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泉中露出一道沙梁,“可以走人,‘池’水一分为二,月牙泉不再呈月牙形”。这一年,有2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月牙泉似已名存实亡。
最后放上小编最近拍的美图!
大家猜猜是哪里
是不是跟题目的敦煌是鲜明的对比!
看到1***5年,相信大家不用多考虑,那时候国家还是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以粮为纲”的精神驱动下,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成田,位于甘肃的杨家公社也不甘示弱,在月牙泉安装了几台水泵,进行大规模的抽水灌溉,使月牙泉泉水水位急降,结果粮食没有收成,千古名泉面临干枯。再加上近年来人口的急剧膨胀,在月牙泉周围活动增多,使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目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6年年底开工。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恢复月牙泉水位。
我们共同期待月牙泉的美好明天吧!
如今的月牙泉
你是说海水淡化?海水淡化的成本很高,如果西北地区加上运输成本就更高了。不过在中国谈节约用水还没到讨论海水淡化的阶段。中国的人均淡水***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方。我国已有200多个城市缺水,北京每年缺水10多亿立方米。所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有助于国家和民族尽量晚一点面临水***危机。
节约用水只是一种宣传概念 在一定历史时期可以解决淡水稀缺与淡水需求之间的矛盾 真正缺水的主要是内陆省份 但其实不用过分担心 地球70%是海水 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每顿淡化成本可以低至5块钱 所以水是有的 只是比较贵 而贵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 使用经济手段是可以解决的
海水淡化确实是个办法但是都没有考虑到很多问题。
比如说使用量。
运输。
包括水源地由原来的日常用品转变成矿产***,而且是一种比较昂贵的***。可能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包括过量***水造成的地质灾害等等问题。
因为以前水土流失严重,如今绿化上去了,黄河已经不是原来的黄河。
以前是缺水,上游拼命用水,退耕还林,扶贫等政策,让黄河上游生态恢复,水多了,森林绿化面积不断改善,产业更加合理。
还有就是风调雨顺,温度上升,曾经400毫米降水位向北向西移动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界定了中国农耕和游牧区域的界线,农业生产400毫米降水线,保证农业生产那个正常进行。
解放后,建了三门峡、三盛公、刘家峡、小浪底、万家寨、龙羊峡、李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大量水库,把汛期多余的雨水存起来,旱季有序使用,不至于河床干涸。
黄河断流是20年前经常发生的事情,黄河最下游的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的数据显示,从1***2年开始到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中,黄河都出现了断流现象,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甚至连年出现断流现象。
本人小时候就生活在黄河岸边,至今记得冬春季节去黄河河道中游玩的情景,那时候黄河河道干涸,只有一坑一坑的水洼,一动不动地躺在黄河河道中,完全不再是奔腾澎湃的黄河,有时候汽车可以从黄河两岸来回对开,那时候黄河的断流现象可以说是让人触目惊心。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然原因,一个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就是黄河本来水量就不够大,其年径流量只有550亿吨,大约相当于长江的1/18,而且黄河流经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带,降水的季节性很强,所以黄河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每年的夏秋两季雨水多水量大,冬春季节雨水少水量小,特别是每年的晚春和初夏时节,是黄河水最少的时候。
然而黄河流经的地区也大都是我国最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黄河流经的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其河道两岸人口都比较稠密,人口稠密的地方工农业用水量就大得多,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耗水量十分巨大,黄河在内蒙古干旱地带还造就了河套平原,正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引用了大量黄河水在当地农业上面才出现的,这些也就是人为原因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黄河水在上中下游的流经过程中,水量才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到了下游很多地方,每年缺水的时间都无水可用了,黄河当然也就断流了。
1996年时,黄河利津水文站一年之中经历了7次断流,时长达136天,19***年时,利津水文站断流天数更达到了226天,那时候若说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从入海流量来看完全名不副实。
但是从2000年之后,黄河就不再断流了,时至今日也没有出现过断流的情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从2000年开始,小浪底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并发挥黄河水调蓄工作,基本也是在同一时期,黄河干流综合治理管制工作也得到加强并发挥较大效用,黄河断流现象才停止了。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的92.3%,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该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它的投入使用和运营,也代表着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揭开了新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与节水有关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与节水有关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