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华夏统一的历史***,统一华夏第一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华夏统一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华夏统一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华夏部落的统一的过程是什么?
  2. 上古华夏,黄帝,夏商周都已经统一华夏大地,为什么说功劳是秦始皇的呢?

华夏部落的统一的过程是什么

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追根溯源到上古时代,一定要讲三皇五帝。讲三皇五帝就要讲到统一华夏部落的两场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三皇乃神人也,燧人钻木取火,伏羲驯伏牲畜,神农尝百草。正是中国上古时期人民从渔猎再向游牧最后到农耕文明的一个进化。

华夏统一的历史事件,统一华夏第一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待到少典时,神农氏衰微,周围的部落都不听神农氏的指挥,相互之间进行讨伐来争夺土地,百姓受虐苦不堪言。

少典的儿子黄帝(名为轩辕)生来聪颖,长大成人后带兵前去讨伐其他部落,没有他打不过的部落。

此时被黄帝打败过的部落都听从他的指挥,成为神农氏的臣子,没有一个不来上供的。

华夏统一的历史事件,统一华夏第一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期征战结束后,军民疲惫,黄帝便***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整顿军队,让军队得到充足的休息。同时他还研究四季节气的变化,种植五谷,让民众有饭可以吃,此外还丈量土地,用来训练猛兽,为日后的战斗做准备。

四周部落都归于神农一氏,阪泉的炎帝一族不服,于是前去征伐。

黄炎二帝在阪泉作战,大战三个回合后,黄帝赢得战争。这和神农一氏既游牧又从事农耕有很大关系,游牧一族向来骁勇善战,而农耕又极大的满足了作战时的补给需求,再加上四周部落的援助,仅注重农耕文明的炎帝部落便落了下风。

华夏统一的历史事件,统一华夏第一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阪泉一役结束后,天下一统,没有人不听从黄帝的指挥,除了性格暴躁的蚩尤。

蚩尤作乱于涿鹿,所以黄帝前去讨伐他,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

上古华夏,黄帝,夏商周都已经统一华夏大地,为什么说功劳是秦始皇的呢?

对中国上古的帝王世系,早在战国末期的邹衍(就是《寻秦记》里琴清姑娘的师傅邹老夫子),就通过创造“五德终始说”,进行了初步的建构。

在邹衍的设定里,以黄帝为土德,夏禹为木德,商汤为金德,周文王为火德,以上是四个帝王及其代表的朝代。不是“五德”吗?以上为四德,还有一“德”,他没有说是谁,等于设了一个填空题,等着某一家去对号入座。但邹衍通过五行相克的关系明确了,这个将取代周(火德)而兴的新朝代,必为水德。众所周知,后来秦统一天下,接受了五德终始说,主动填了这个空,这便是秦王朝,而秦自命为水德。

(图中的“?”,是邹衍没有明说,而等着某一个大一统王朝去对号入座的)

通过这条线索可见,邹衍将“中国”(或华夏)开国之始,追溯到黄帝,黄帝以下为夏、商、周,然后是秦。这虽是邹衍的“发明”之功,但也大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我们也看到,这个世系是不完整的,比如其中就没有尧和舜,而尧舜禹是春秋中后期的孔子,就已大为推崇的上古“圣王”。

邹衍之后,司马迁在《史记》中重新进行了一次“整齐”。司马迁写的史书,故注重雅信,对于伏羲女娲和炎帝神农(以上三位合称“三皇”)这些神性十足的人物,就没有多费笔墨,《史记》也是从黄帝开始记起的,第一篇便是《五帝本纪》,是这几位“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显然,《史记·五帝本纪》比邹衍的“五德”系统更为完整,尧舜禹都有了,没有大的断节。

(刘歆是刘汉宗室,却成了“汉奸”,他做了王莽的国师,为王氏篡汉服务/皇帝不称朕答题

统一集权制国家,奠定了基本区域。秦得蜀地,灭犬戎,克百越,击诸胡;行郡县制,车用轨,书同文。秦后诸朝,以秦制为先,天下混宇为一。夏商周,天子只统治一小块,其他各地均有自己的地盘,文字,风俗。若天子弱,诸侯强,天下分崩离析。

那可不是真正的统一,夏商周从比邦联还散的一个部落结合体到邦联,就连联邦都算不上。但是后期出现了民族统一观念,春秋战国时期观念成熟,开始谋求真正的统一,政治上的统一,在夏商周三代,虽然整个中原地区看似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实际上与西方同时期兴起的强大国家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以王朝最高管理者将土地进行分封,并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制度。简单的土地分封而形成的国家这种暂时的统一体,并不会成为一种固定的统治模式,当中央和领导者陷入混乱实力下降时就会重新陷入战国状态。

华夏民族的统一观念究竟成型于何时?暂且不得而知,但至少华夏民族的统一观念是东西方历史当中成熟较早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种统一的观念就已经成型。明确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的应该是秦国。而系统地提出华夏统一概念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注意法家所强调的统一,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中央集权制的真正统一。而儒家所强调的统一,依然是以礼乐制度为基准,实行土地分封制的形式上的统一。当然,只有真正的中央集权制才是统一的真实表达。而秦国成为法家思想的是实际完成国家,这种最开始的政治观念,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屡次被提及。

即便被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六国,实际上也并不否认华夏之统一。只不过各自认为都应该由自己实现华夏的统一。当然其他六国并没有这种实力,也没有清晰的国家发展战略和这种统一理念。山东六国明君在位置时,也都萌生过这一想法,但终究因为后继无人而并没有真正成型,秦国奋六时之余烈。即便有法家的中央集权制,统一的理论基础也依然在统一的道路上走了130余年。直到后二三十年才真正的提出成熟的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理念,并付诸实施。而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华夏种族的民族统一观念就已经发挥了极大作用。

(秦国是政治统一,统一六国。而民族统一,更多的是指一种观念上的统一,就是华夏族群不分各国区别而统一称之为华夏诸族和华夏诸国与附近的戎狄相对应。)这种华夏的集体民族观位置后,政治统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抵御戎狄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管仲与齐宣王实行尊王攘夷的斗争策略,也是在华夏民族统一概念提出之后所作出的政治举动,到了战国时期,秦赵共同御敌。对付北边匈奴。更是民族统一观的体现。当然,两者共同对付匈奴,还是两者真正成为战略对手之前。虽然不见正史详细记载,但至少历史事实证明,秦赵两国对于共同抵御匈奴宣照不宣。

首先,在赵武灵王领兵北击匈奴时,秦国有很多机会趁虚而入进攻赵国,但都放弃了。在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对决之时。赵国北部骑兵精锐也并未参战,至始至终都驻扎在北方抵御匈奴。在秦国灭赵之时,北方的骑兵主力也只南下一半。赵国依然将精锐部队留在了北方。在整个统一战争期间,秦王赢政也似乎将帝国的精锐交给了上将军蒙恬,即便帝国统一之后,秦王也依然将反击匈奴,修筑长城作为头等大事,甚至在秦帝国濒临灭亡之时。驻扎在九原郡的秦国精锐也并未悉数南下,而是选择留在本部防御边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夏统一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华夏统一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