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演义蒋琬人物传记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国演义蒋琬人物传记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曾经说过,历史可以启发智慧,审时度势,感动人心,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本子上。
他还引用过宋代史学家吕祖谦的话,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学习历史:“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推荐他的公开课《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史记一》,我觉得讲的特别好,让我对历史有了很大的兴趣!(b站上应该就能搜到)
我们读历史,到底在读什么呢?
第一,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通过读历史上发生的故事,可以总结出人类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变过的世间规律。比如,通过唐朝玄宗年间的“***盛世”到后来的“安史之乱”,我们就会总结出“物极必反”的规律。就像《易经》中所表述的,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从最初的“潜龙勿用”(初始状态),到后来的“飞龙在天”(达到顶峰),再到“亢龙有悔”(走下坡路)。“花无百日红”,这就提醒我们在人生或者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甚至可以急流勇退。就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这不失一种人生的智慧。这也是我们读历史的价值之一。
第二,我想读历史,我们在读“人性”。几千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性几乎没什么变化。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世界金融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事件”、“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到资本市场早期人们为了利益,疯狂炒作,完全失去理智,当资本泡沫破裂,人们又恐慌得不知所措。通过这些史实,让我们充分的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资本市场上这些丑陋的“人性”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有任何改变。从中也告诫我们,面对诱惑或危机,我们要保持冷静,切不可盲从,否则将损失惨重。
第三,我们读历史也让我们自强自立。通过读“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抗日战争”,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让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欺负我们。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最好的方法就是比他强。
近日疫情之下的世界可谓忙的手忙脚乱,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却频频向中国发难,大有当年“八国联军”卷土重来之势,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了,今后我们更要铭记历史,强大自己,让那些想欺负我们的国家不敢越雷池半步!
读历史就是在读我们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但是也没有变得聪明啊!反而很讨厌历史。”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上学时学历史教材, 是学历史,那是对于历史纲要的总体掌握,缺少细节。哪年发生什么事,对于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谓读,就是要研究历史。我是历史老师,我在读史时发现,历史细节比起教材来说,对于个人来说更为有用。
学习历史人物,首先有一个作用,触动我们内心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伟大领袖***读历史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
三十年后,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时的***访时,他回忆当时场景,还能清晰的背诵出书上开头的句子:“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邓小平读历史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一个原因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关。***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的儿子***回忆说,***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的读书习惯,非他身边人不能知道。
***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人们会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是个金庸迷,但他读武侠只是偶尔作为消遣,放松紧张工作的头脑。他说:武侠***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了记不住,下次还可以再看,根本不过脑子。
留法时期的***
实际上,***看的书很多,远不止武侠***,真正是博览群书。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女儿***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
历史是无意义的
说历史是无意义的,在于说历史不一定是事实。
它或许是事实的一部分
或许是事实的对立面
或是只是一个点而引发的思考和评论,是历史上的人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东西并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作用,相反还会颠覆已有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不看历史,只看未来。
说历史是我们的未来,是因为历史总是会不停地重演。
说中国历史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便是一种轮回。
秦汉、隋唐;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一再重演,而我们只是看着,却没有任何的能力。
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到现在***病毒,我们依然表现的很脆弱,不堪一击,而又无能为力。
孔明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抬,是以聘求贤士。”(见《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故孔明把择贤做为其重要职责,把德才兼备做为其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姜维、费讳、董允和姜维都是德才兼备之士,为时人所淮重,(《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除了姜维外.《三国演义》对蒋琬、费祎、董允仅简略提及,《三国志·蜀书》有关他们的传记则写得较详。他们都是蜀国后期的实际执。政者,[_a***_]他们的为人及其对蜀国的贡献,始能理解孔明用人的特点。
孔明用姜维做为继承人,而不用时人认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魏延被屠灭三族,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已也。”魏延自身的祸患和罪责,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做为蜀国的核心将领,魏延的能力不弱于关张。从刘备弃用张飞,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来看,魏延智勇兼备。汉中既是巴蜀的门户,也是北出秦川的根据地,刘备曾问魏延说,“如今我把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办呢?“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军队来攻,我将为大王挡住他,如果他只派一个偏将率十万大军来,我将替您把他消灭。”刘备连连称好,众人也都认为魏延有能力,有气魄。后面果如魏延所言,镇守汉中,未有闪失。在刘备平定益州后,关羽督掌荆州事务,兼任襄阳太守,张飞镇守巴西,马超因为得羌胡拥护,任平西将军兼凉州牧,处于魏蜀交战前沿的指挥官,是关羽和魏延二人,他俩的能力得到刘备的认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的曹仁,“汉水泛滥,七军皆没“。这个时侯如果关羽攻魏防吴得当,荆州的关羽和汉中的魏延是蜀国北伐的两把尖刀,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将是隆中对总体战略方针的实施。荆襄后勤充足,粮食甚至可以从敌国夺取,而后关羽毁败,北伐成功实际变的遥遥无期,后诸葛亮出祁山,多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北伐无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军事谋略略有不足。魏延看在眼里,心里是不服气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魏延的才能不能施展。认为诸葛亮胆子小。没有奇谋出奇制胜,将相关系处的不好。以至于诸葛亮病重,和其它众将商量退军时,魏延被排除在圈外,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就自行出发。
魏延勇猛过人,对士兵很好,“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公开,多次拔刀相向。魏延官居高位,军功卓著心高气傲,同事很多都避着他,怕他。魏延跟同事关系也处的不好。
诸葛亮死后,魏延拒绝退兵,欲领兵与魏国交战,在得知蜀军按***退军后,抢先向南撒退,并火烧栈道,后来军众皆散,魏延父子逃奔汉中,杨仪遣马岱杀死魏延父子,杨仪害怕魏延家人报复,于是杀掉魏延的三族,并以魏延违抗军令为由,坐实魏延谋反的罪名。
魏延死后葬在石马乡,刘禅派蒋琬了解情况,推究魏延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退,只是为杀掉杨仪,没有谋反之心。他与众人不和,还是认为人们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魏延的本意就是这样。
关羽爱护士兵,对士大夫却很傲慢,张飞敬重君子却不爱惜普通士兵,最终关羽被南郡太守麋芳出卖,断了退路败走麦城被杀,张飞也被小人所害。都是因短处而遭罹难。魏延没有吸取教训导致家族覆灭,和关张是一样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演义蒋琬人物传记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演义蒋琬人物传记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