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改变思想的例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改变思想的例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都不由自主会想起曹操,这位在历史里著名的奸雄。确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能够开始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也不少见,而能落得命终而未改的人,还一时没想起来有第二个了……
在封建社会里,天子是为命中注定,身系万千社黎,得正统而掌天下,是百官必须朝拜和遵从的,就是诸侯坐大后,只要不到万非得己也不会扯旗抗命,而能挟天子者,又势必权大位重,借以天子令而领天下群雄,方能不致质疑生乱,长次以往,得势而图,故能成大业!
孔丘集李耳之学开儒学一派,成大家;世称“孔圣”也。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他讲学的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这段话,我是有异议的
孔子的大同之道无疑是这世间最完善的“大道”,也是历代文人心中的理想社会。但是他的主旨显然是不现实的,小范围具合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只能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和纲领去坚守、提倡、推动。这世间的人做不到***为公,做不到不分亲疏。贪欲是人的本能,只有程度的分别;血缘是自然赋予的,亲情是人的天性,人是感情动物,即便牲畜也会“护犊”呢!孔子说不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使***为亲,明显是违反人性的,是对人天性的扼杀,属于强制性的思维控制和道德***。他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是极好的,男女各份其属也合道德。不过他讲求***公心,厌财物之掷于地,无门户之设,难道不是掩耳盗铃:公公者则无善恶,厌掷物则无值财,敞屋宇则无空间。须知仁心妄念乃人自由之神,厌以物贵何来价值分说,敞屋露户如何德之大防!故,孔丘是治理不了国家的,尽多空谈尔。然,万物变生都有两面性,不如老子远矣。
儒家学说开启了民智,是中华文化繁荣的基础,孔子的“大同”世界虚幻不可期,有若一张大饼,为后来的“大一统”统治提供了阶梯。孔子的经义更有被自己的徒子徒孙曲解篡用迎合当权为统治阶级服务,愚化民众,这是他万万没有也不可能想到的。
孔子儒圣天下,泽被后世,是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偶像,尊以“圣”称;他的儒家学说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然孔子始终是凡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当去其糟粕取其精粹。
最后,谢谢题主,给了一个有发表看法的机会。 我是老胡的和光同尘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现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尽管大同思想为中国思想,但西方的乌托邦,以及现代的共产主义、地球村这些思想也与大同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
大同思想的特点:
1、天下为公(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为公的社会道德。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灵魂之所在,丢弃它等于自取灭亡。我们有责任重拾儒家文化,有义务将它弘扬传承,这说大了是民族的事,说小了则是我们的人生获取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肯定的关键。
一、孔子“大同”思想:
1、“大同思想”的实质在于“道承三王”
孔子的一生是求“道”的一生,实现“大同”之世是他的理想和追求。孔子心中的“有道”之世,是他十分尊崇的“三王”时期。“三王”概指夏、商、周“三代之明王”,具体说来,就是禹、商汤、文武成王周公,就是《礼运》所说“三代之英”。
在孔子心目中,“三代之英”即三代时期的英杰人物,当然是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人。孔子推崇三代圣王(即文献所说的“三王”),后世所谓的“孔子之道”,实际就是孔子推崇的三代圣王之道,孔子时代,三代圣王之治为社会普遍认可。
2、“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
孔子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这里的“公”内涵丰富,可以是国家、社会、大众,也可以是公理、公式、公制; 又是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着想;也是公正、公心、大公无私。但首要的是强调人们要有公共意识,遵守社会规范与社会公德。
二、对后世的影响
1、对思想家、政治家、统治者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影响
人如何立身处世,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代中国思想家、政治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问题。包括孔子在内的早期儒家、历代学人都思考过“人心”与“道心”、“人情”与“人义”、“人欲”与“天理”的关系,论证过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应当遵守社会的规范,自觉遵守社会的公德,这是一个人的素养所在。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里仁》)所以,在孔子“天下为公”的表述中,以自觉的修养处理好各种关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与社会规范,有较高的公共意识,才是孔子所说的“公”的主要内涵。
2、对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
在社会与家庭生活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复合的,工作中都有下级与上级,具有“君”和“臣”的不同身份;在家庭又有“父”与“子”等的不同身份……,每个人都处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各种关系中,于是,要处理好这些基本关系。孔子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又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社会关系以“五达道”为主并延伸开来,处理好这些关系离不开“人义”的十个方面。所谓“天下为公”,就是社会的大同与和顺,就是处理好这些关系。
中国是一个承载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悠悠大国,在诸多经过历史选择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绝对优势。它不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换,而且对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新形象、新面貌的建立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儒家思想中,大同思想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礼记·礼运》篇中明确提到“大同”二字开始,大同世界便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以及贫苦下层群众的生活动力。
大同思想中蕴含的平等、共享、和谐、民本等思想不仅在古代产生着久远的影响,更对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儒学成为古人的“文明信仰”,这位先贤也被抬进宗庙,接受亿万黎民的祭拜和颂扬。
“大同”是中国人民两千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最早记载大同的书籍是《礼记·礼运》。
大同社会是一个“造福全民”的慈善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指以亲为起点去爱别人。在远古时代,最高道德被称为仁爱。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孔子提出了世界上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即“中庸之道”。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事物在寻找平衡点的方式,找到平衡点后,事物就变得平衡了。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您想找到一种平衡,则只能谈论和谐,即和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大同社会是一个充满爱与道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仁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孝顺是仁慈的基础,体现在尊重,慷慨,信仰,仁慈和行动上。这是忠诚和宽恕的方式的中庸之道。只要做到这一点,“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理论是学者们充分发展后,并形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
孔子的“大同”提出了选择最佳人选的能力。博施济众帮助他人相爱,平等互助和公众的社会理想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美德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理想,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人类共同性的角度来看,人才的选择,仁慈和平等都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因此,所有宗教的信条都以仁慈和平等为信条,他们还设想了一个拥有仁慈和平等的理想国家,只是不同之处在于国情,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改变思想的例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改变思想的例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