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代及以前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代及以前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朝以后的五个朝代:
1、晋朝
晋朝(266—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3、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与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覆亡,国祚38年。
4、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汉朝以后的五个朝代:
1、晋朝
晋朝(266—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3、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与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覆亡,国祚38年。
4、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5、五代十国
汉以前,商周之民称华夏人(或炎黄族,炎黄族是合并后的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以及后来兼并的九黎各部以及其他部落的统称),内部以姓氏划分氏族,以国划分地域(如:姬氏族人、楚国人等)。
华夏周边有犬戎、山戎、羌、百越等族,后来都并入了华夏。
先秦时代,我国境内主要有三大民系,也称三大部落,西部炎黄华夏部落,东部蚩尤太昊东夷部落,江汉流域苗蛮部落。经过炎黄到夏商周,西部华夏部落主要处于主导地位。商周鼎革,通过分封制,以商为主的各部族都融入了华夏族。秦汉时代称为汉族。
中国历朝历代的朝代中,除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以外,是没有“族”这一概念。
古代中国多以地域来区分人的区域,如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其解释是不靠谱的。 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指四方地域。而被有些学者解释为落后的地方?或为少数民族?简直就是可笑。而这夷也并不是指少数民族,只是区分人的代称。(大多为封地)为华夏朝代中贵封地,很多人误解为是少数民族称谓,其实那只是地域名称谓而已。古代多以地域为人称的代称。
如黄帝第二十五子之封地“薛”后来的鲜卑族,难道就是少数民族吗?同为华夏后裔。
如汉朝时期的北方匈奴人,而是指人非指族。刘邦后人把匈奴人打到欧洲去匈奴人后裔匈牙利人也是华夏人后裔和我们一样同源同族同群之一(夏朝遗人)。朝鲜半岛朝鲜族你们眼里的棒子为(商朝遗人)同为华夏人后裔。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也属于华夏人后裔。中原为发源地向四周扩展迁移繁衍生息而来的族群,东南亚半岛曾经连土族人的是没有的。
明末初清至民国时期才有汉族,***这一称谓。也就是说,明朝中前期是没有汉族或者***这一称谓的。汉族或者***是近代演生而来的称谓之一。很多人认为汉朝就是汉民族的开始,其实还真不是,汉朝时期称华夏人,或者被称为华夷。
古中国汉朝是没有汉族或者***这一概念的,如:汉女一词,其实它并不是指汉族女子,而是指汉江之神,也就是汉江女神为汉女。
古中国“汉”意为“水”两字等同,如:“汉水”,这个“汉水”就指汉江之水,长江最大分流“汉江”。汉朝因汉江而得其名,故为汉朝。因刘邦从小就住在汉江边上。
周朝时期的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也是以诸侯国名为人的代称,如燕人,指燕国人,齐人指齐国人为代称,整个框架还周朝,虽然周名存实亡但还是周朝同为华夏人,秦始皇统一分裂的七国才有后来的各个大一统朝代。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内战,大多氏族为躲避战乱四处迁移演生而的族群。这就是你们眼里的少数民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代及以前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代及以前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