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皋抗日革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如皋抗日革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蒲,南接通州,北枕雉皋,文峰阁和虎踞关濯清流于南北,黄海潮和扬子江拥绿涛于东西。纵观古镇历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卓尔不群的四大历史特色: 特色之一:一镇两治,江苏罕见 南北分治,是白蒲镇特有的政治现象。古镇历史上长期分属通(州)泰(州)两界,判若列眉。 唐代以前,长江口聚沙积成胡逗洲,与如皋、白蒲间有古横江相隔。唐末天佑年间横江水浅,淤积成陆,胡逗洲与白蒲连成一片,原古横江成为通如间的界河。公元958年后周世宗部队攻克淮南,南唐放弃江北大片土地。于是,后周在胡逗洲设静海军,改称“通州”,隶属扬州管辖。因为白蒲原是唐末沙洲与大陆接涨的原大陆部分,故白蒲镇南半部列入通州本土。这便是一镇分属“州境”和“如境”的起源。白蒲镇历史上长达996年实行一镇两治,历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 特色之二:军事重镇,兵争之地 由于白蒲在古代滨江临海,周围水网密布,加之自唐代起从如皋番溪至白蒲西亭坝有官河(注:盐运河,即今之通扬运河)贯通南北,镇居通如线之中点,便形成扼守咽喉之势。因此,自古以来白蒲成为苏北战略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唐代昭宗元复至哀帝天佑年间,俗称“虎牢关”的通济第一闸(即白蒲堰)建成后,白蒲镇的军事战略地位就已形成。 特色之三:三县通衢,商贸重埠 白蒲古镇地处如皋、如东、通州三县交界处。有歌谣赞曰:“东乡鱼虾林梓瓜,西乡竹园藏乌鸦。乡乡种粮长棉花,赶猪沽酒醉回家。”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初期全镇大的商户共99家,经商人员515人,资金总额39万元,年营业额达470万元。民国初至抗战爆发前,又有77家商号开业。作为苏北消费型重镇,行业齐全,兴旺发达历数百年而不衰。 古镇白蒲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鼎盛时,有商号近五百家,从业者数千人。市大街乃白蒲镇中心大街,谓之 “正街”。南北长450米,街宽约四米,花岗岩麻石板铺设街面。这里有名重一时的娄复兴菜馆、裕源昌杂货店、方永大茶叶店、葆春堂中药铺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只此一家”的“三香斋”茶干,深得浙江酿制精髓的白蒲黄酒、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蟹馅鱼圆,这些长寿饮食文化的典范之作,从这里起步,名扬大江南北。
雷克拉克,是李昌钰的师傅
1938年,李昌钰出生于江苏省如皋,1943年,李昌钰随母亲迁往台湾。
李昌钰父亲如皋富商李浩民拥有老家江苏如皋近一半的土地,抗战胜利后,李浩民审时度势,考虑将家庭和生意迁往台湾
在1949年1月27日就是1949年前两天赴台和家人共度春节,于是李浩民和他大量的鱼苗终于登上了那艘倒霉的“太平轮”,结果船上大多乘客遇难,李浩民也未能幸免于难。父亲离去后,家族就此败落,只留下寡母李王淑贞和13个孩子。
汪伪江苏省***
伪江苏省***为抗战时期江苏沦陷区的汪伪***省级***,存在时间为1940年-1945年。
1940年(民国29年)6月20日,汪伪***政治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伪中华民国维新***(日本语:ちゅうかみんこくいしんせいふ)江苏省***改编为伪中华民国(汪精卫***,日本语:おうちょうめいせいけん)江苏省***,省会定在吴县。
原江苏省北部日本侵华后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日本语:かほく-せいむいいんかい)所设苏北行政专员公署管理,1942年2月苏北地区才划由伪国民***直辖。因此,汪伪江苏省***成立初期仅辖吴县、常熟、昆山、吴江、镇江、句容、溧水、江浦、***、金坛、丹容、扬中、松江、青浦、金山、太仓、海门、武进、无锡、宜兴、靖江、南通、如皋、江都、仪征等25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皋抗日革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皋抗日革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