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到现在主要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清代到现在主要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战争之前中国历史是封建地主制社会(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这一社会是以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与无地少地的农民结成的租佃关系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开始于秦朝,止于清朝***战争之前。
***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而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前清朝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战争后,分三个阶段。( 1 )从***战争到甲午战争
特点: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武器,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 2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代表人物: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特点: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以天赋***进化论为武器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不仅学习技术,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 3 )北洋***统治时期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主张:民主与科学到社会主义。
特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明。前期以民权平等学说为指导思想。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宣传社会主义
***战争之前1796年中国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涉及到四川、河南、湖北等地前后经历了八年在1804年被彻底剿灭,1851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起义,1853年洪秀全在南京建都直至最后一支太平军队伍被消灭已经到了1872年。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是“破烂不堪”腐朽的只能是苟延残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底层老百姓已经无法生存反抗已经是“星星之火”就可燎原,***战争的爆发加重了穷苦人民的负担,***战争加快了清***的灭亡。
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运动减缓了清王朝的衰败,光绪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决定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到了终点,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标志着中国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国结束了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公元1839年6月(清道光十九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公元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
第一次***战争开始,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
公元1842年8月(清道光二十二年)
第一次***战争战败,中国签订的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公元1856年-公元1860年(清咸丰六年至十年)
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它在亚洲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中国自清朝初期到***战争前夕,满清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中后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到***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汉朝:派遣张骞、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派王昭君与匈奴和亲。
唐朝:派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封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羁縻府州长官,使南诏渤海两国王公子弟到唐朝学习汉文化。清朝:崇奉藏传佛教建造外八庙羁縻蒙古贵族,通过盟旗制度管理蒙古地区,通过金瓶掣签控制西藏政教首领任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朝代更替:秦与隋何其相似,大一统结束百年纷争,却二世而亡,建立的新制度被后世沿用,建设的大工程影响深远(长城、运河),为汉唐盛世奠定根基。
2.宦官乱政:[_a***_]末、唐末、明末,犹如毒瘤不断扩散,让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3.后周郭威黄袍加身,很快赵匡胤黄袍加身
4.西晋与北宋:都是从别人手中篡位(西晋夺曹魏、北宋夺后周),结局也惊人相似,被少数民族攻陷都城灭亡,均是两任皇帝被俘,造成衣冠南渡(永嘉南渡、宋室南迁),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向南方转移
5.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继承人安排基本都是有问题的,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汉高祖有吕后乱政、汉武帝杀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太宗废李承乾、唐玄宗杀三子、宋太祖斧声烛影、明太祖后燕王夺位、康熙帝九龙夺嫡。。。
6.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大约50年内总面临政治危机,熬过来了王朝兴盛,熬不过很快灭亡,如西汉吕后干政、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隋、唐、宋、元、明、清等莫不如此
历史相似之处非常多,仅列举以上几点
中国历史上,有几种人和帝国的衰亡总是脱不了干系。
有一种人叫做权臣,比如曹操,司马懿,刘裕,杨坚;
有一种人叫做军阀,比如高欢,宇文泰,安禄山,朱温,军阀也会升级为权臣。
有一种人叫做美女,比如妲己。褒姒,西施,杨玉环,这种人比较冤。
但还有一种人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但可以是权臣,也可以是军阀。
这种人叫做死太监。
曹公公:你坏坏~
太监由于身体上的某种残疾,大多数心理变态,这些人出身低贱,读书很少,根本不懂治国理政,不好色,又不用考虑子孙后代,所以动机很单纯:一要权,二要钱。因为没有后代,他们又很受皇帝的信任,成为制衡朝臣集团的一股力量。但是,这种平衡游戏一旦玩脱,皇帝就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
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国家一再发生作为外戚的大将军和宦官轮流争权的戏码,而且最终掌握全国兵权的大将军还都死在宦官手里。
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的弟弟梁冀专权乱政,陷害忠良,公元159年,27岁的汉桓帝刘志联合宦官单超,徐璜等五人,派御林军包围大将军梁冀府邸,收缴了他的印绶,这个恶贯满盈的跋扈将军感到末日来临,就服毒***了。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心伐吴,彻底消灭东吴,统一全国。从263年灭蜀之后,东吴就已经形势非常孤立,蹙居东南,已经失去了蜀汉的战略支援,而东吴自身内部也一直在持续内乱,灭亡已经是早晚的事。所幸司马氏篡夺曹魏皇权之后,稳定内部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才给了东吴一段苟延残喘的时机。
西晋灭吴在战略上***取的仍然是和曹魏时期曹丕伐吴大致相似的战略,即同时从荆襄和江淮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唯一不同的是,因为这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所以西晋在益州进行了战略性的准备,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水师部队。这样,西晋灭吴之战就比曹丕伐吴多了水上的一路。
但恰恰就是水上的这一路,让西晋的胜算比曹丕大了很多,而且这次一举成功。在水师和荆襄方向的晋军两路夹击之下,东吴在荆襄地区的防线很快被突破,晋军沿江而下,吴军基本上未能形成多少有效抵抗,多数直接投降了。原因也很简单,吴军抵抗的重兵集团都在荆襄和江淮地区,所以荆襄防线被突破之后,沿江就没有什么重兵集团了。
果然,吴军在江淮地区虽然还在抵抗,但在晋军从荆襄地区突破之后,沿江而下,到了建康城外,很快吴军就完全放弃了抵抗,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出城投降。这也就是后人诗中所说的:“王睿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由此可见北方在统一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时候,先夺取四川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后来,历代北方***统一南方,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操作的,先攻占益州地区,进攻东晋时同时从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两路出兵,同时再以水师出三峡,进行战略配合。但很意外的却是前秦失败了,未能***西晋灭吴之战的成功,原因何在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前秦虽然也是三路进攻东晋,但前秦的进攻重点放在江淮地区,在荆襄尚未突破的时候,江淮地区就贸然进入了不利于发挥秦军骑兵优势的水网地带。
这之后,北宋统一南方也还是同样的套路,都是照葫芦画瓢。赵匡胤先派兵灭了后蜀,然后进攻荆湖地区,再从水路和江淮地区两路进攻南唐,而南唐在水师被宋军击败后,步兵也很快就被宋军击溃了,南唐后主李煜只能奉表出降,南唐由此灭亡。
蒙元灭南宋,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先攻占了四川,然后在荆襄地区与宋军死磕。等到增援的宋军被援军消灭之后,襄阳成了孤城,最终襄阳守军被迫投降,之后元军顺流而下,直奔临安,宋军就基本上再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抵抗了,只能投降。
清朝消灭南明算是不走寻常路,没有走以前的这些老路。清军入关之后,一边向西北追击李自成残部,一边直接进攻坐保东南地区的南明,而南明倚为长城的沿江四镇不战而降,南明门户大开,就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抵抗了,只能望风而逃,或者直接出城投降。不过,这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南明这时候在江淮地区的防线尚未来得及用心经营,本身并不巩固,所以很容易就清军被突破了。
相比之下,只有***最后的情况不太一样。***先在江淮地区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国军主力兵团被全部消灭之后,***就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接进攻江南地区,而这时候四野尚未南下威胁到华中白崇禧集团,四川更是还被国军当作最后的反攻基地。但***却仍然先夺取了江南,然后再分别进攻华中地区和西南,最后统一了全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到现在主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到现在主要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