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评判历史***要从什么角度,评判历史***要从什么角度进行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确定《史记》内事件的真实性?

如何确定《史记》内***的真实性?

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史记》所记载的历史真实性产生的怀疑,到底《史记》所以记载的历史是否真实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司马迁作《史记》的动机,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临终前司马谈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所以要完成我的遗愿,将历史编撰完成。”也就是说司马迁作《史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于完成父亲的遗愿。

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进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了解了动机,再说说司马迁自己对《史记》是怎么评价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评价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说自己只是一个收集整理者,把这些史料加工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不难看出,司马迁最多只是进行删减,但是绝对没做出篡改的行为,司马迁大多数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司马迁的整理加工的证据,我在《秦本纪》中找到了,《秦本纪》中间完全把贾谊的《过秦论》给搬了上来。

最关键的一点,司马迁早在《史记》的开篇就告诉我们了。《五帝本纪赞》中看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不仅查找了各种史料,还亲自去当地考察过,另外自己也进行了对比思考,最后把自己觉得可靠的写在《史记》当中。

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进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迁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的态度进行写《史记》的,即使这么严谨去写,司马迁还要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在当时存疑的历史就有很多,司马迁只能将经过收集对比实地探查后认为相对可靠的的写下来,司马迁本身就没有说自己写的百分百是对的,后世人直接给否决这绝对是不对的。

《史记》可信度我认为是非常高的,里面记载的的很多东西都通过考古证实了。

谢邀,《史记》所记***真实性的问题,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评判历史事件要从什么角度进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中国古代的史官不仅是专业的,而且是世袭的。这种设置有利于史官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积累,而要获得这一职位,″秉笔直书"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一家史官守责的故事。齐庄公的大臣崔杼,因老婆与庄公私通,杀了庄公,另立其异母弟杵臼为齐景公,自封为相国,朝纲独断。齐国史官如实记载此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伯,分别要其弟太史仲和太史叔篡改史实,均遭拒,而相继被杀。崔杼又威胁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太史季说:“秉笔直书,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终被这气势震摄,只好作罢。太史季出来,遇见另一位世袭史官南史氏,南史氏准备他家杀绝后,前赴后继记录史实的。这个故事说明三点,一是史官是可以直接了解***原由的,任何人不得阻挡。二是如实记录是史官的使命和存在的理由,比生命重要。三是史官并非一家,既可相互补充,也可相互监督。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其祖上可追朔到黄帝之时至西周建国,都担任史官之职,其拥有的资料之丰富和代代相传的职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二,古代史料的相互佐证。这一点从汉代开始就有学者展开研究,从《史记集注》中就可一窥究竟。

三,考古发掘的补充。现***古学的大量发现,可以作为古史研究的补充。

四,现代人类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史记》是本通史,上下四千年,在上古史的材料甄别选择取舍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就象汉代另一位史学大家班固所写《》,立场观点与司马迁是有差异的,所选材料不竟相同,这不是真实性问题,是视角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评判历史***要从什么角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评判历史***要从什么角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