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一场大的战役,涉及到数万乃至数十万军队,即使是名将带兵,也需要和同僚协同作战,互相之间的配合确实很重要,这样的范例很多,下面以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战列举例:

徐晃,吕蒙,陆逊联手,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三国期间一场很重要的战役,直接导致了蜀汉的衰落。战役过程是关羽在刘备拿下汉中后,独自率部攻打襄阳、樊城,曹魏樊城守将曹仁不敌,曹操派遣于禁、庞德救援,但被关羽击败,曹操一度准备迁都避让,但在司马懿等的劝阻下,再此派遣大将徐晃领兵救援,同时,联络孙权,试图引诱孙权偷袭荆州。

孙权一方,本来和关羽对峙的是吕蒙,这是个铁杆的对关羽主战派,几乎是公开的觊觎荆州,关羽对他当然是防之又防,在关羽和曹魏对战时,吕蒙早就蠢蠢欲动了,但他知道关羽防着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怎么出名的陆逊出主意,以自己代替吕蒙,对外称吕蒙生病,陆逊还给关羽写信,不停的表示对关羽的敬仰。

关羽被吕蒙、陆逊联手迷惑住了,放下了戒心,将防守东吴的部队调遣了一部分去樊城前线,于是,吕蒙、陆逊趁着关羽在樊城和徐晃对峙,在孙权的任命下,分领两路大军偷袭荆州,吕蒙一路偷袭江陵得手,陆逊一路偷袭公安、南郡,直到秭归枝江、夷道,彻底断掉关羽西逃益州的道路,东吴偷袭荆州时,曹魏的徐晃也在樊城击败关羽,关羽最终在两路夹击下兵败身亡。

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场战役中,因为共同的威胁,曹魏的徐晃和东吴的吕蒙、陆逊这三大名将在战略上形成了默契的合作,徐晃救樊城、襄阳,吕蒙、陆逊偷袭关羽后路。在东吴袭取荆州的战术上,吕蒙和陆逊也是配合的天衣无缝,从麻痹关羽到两路分兵合计,吕蒙完成了一直以来干掉关羽的夙愿,陆逊也借此战出头成为名将,曹魏和东吴都达成了战略目的,只有刘备哭了。

唐朝灭东突厥之战,李靖和李绩联手奇袭阴山

唐朝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为主将,共派遣六路大军出击突厥,这六路大军全由名将领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通漠道行军总管李靖、金河道行军总管柴绍为中路军直击突厥颉利可汗,恒安道行军总管卫孝杰、畅武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从幽州方向攻击突厥东路,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从灵州方向攻击突厥西路,阻止颉利可汗西逃(防守突厥东路的突利可汗此前以向唐朝投诚)

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靖、李靖、柴绍、卫孝杰、薛万彻、李道宗全是初唐赫赫有名的名将,六人联手出击,突厥无法抵抗,特别是李靖和李绩,李靖偷袭阴山的战术就是两位名将商量出来的,当时李世民已经派唐俭去劝说颉利投降,可李靖和李绩依然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管唐俭的死活,打垮颉利就好,即使和他们在一起的张公谨反对,两人依旧决定出兵,李靖率精骑在前,李绩随后接应,一战彻底打垮了颉利,奠定了最终的胜局。

淮海战役,中野刘帅和华野粟大将携手合作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对蒋军战场上规模最大,也是战果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役开始之前,本来是准备由华野单独打一个“小淮海战役”,但经过粟大将的修正,***的认同,变成了后来的“大淮海战役”,也因此,战役必须要由刘帅(中野司令员)、陈帅(华野司令员兼中野副司令员)、邓政委(中野政委)指挥的中野和粟大将(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谭政委(华野副政委)、陈上将(华野参谋长)、张中将(华野副参谋长,陈上将爱在一线带兵,张中将实际负责野司参谋部工作)指挥的华野互相配合,并以邓、陈、刘、粟、谭组成了总前委。

刘、陈、邓和粟、谭、张等在淮海战役中合作默契,战役一开始,华野围住了蒋军黄百韬兵团,校长赶紧派出黄维领一个兵团救援,中野配合华野打援,又把黄维给围住了,给华野消灭黄百韬兵团争取了时间,华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后,回头又派遣参谋长陈士渠带五个纵队去支援兵力较少的中野,配合他们一起歼灭了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对蒋军80万,消灭和俘虏了55万,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配合默契,刘、陈、邓和粟、谭、陈、张等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中野的实际指挥者刘帅和华野的实际指挥者粟大将在战场上的互相配合不说,同时身兼华野和中野职务的陈帅在中间协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反观蒋军,协同能力就比我军差太多,甚至于杜聿明在南京商讨战术时,都不愿意相信同僚,比起刘帅和粟大将的互相信任,蒋军败得不冤。

***时期,众所周知的太原战役,就是我们的两位开国元帅徐向前与彭德怀联手合作,打跑了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取得了太原战役的胜利。

1948年7月,重病在身、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的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率部结束晋中战役,歼灭阎锡山主力10万余人,一月之内解放了14座县城,收复了晋中的大部分土地,并乘胜直逼太原城下。

统治山西38年的土皇帝阎锡山当然不甘失败,他仗着城内的15万守军和经营多年的城防设施负隅顽抗,并叫嚣太原是‘可抵150万军队的碉堡城’。

1948年10月5日,因敌情有变,太原战役提前打响。正在西柏坡参加会议的徐向前马上抱病返回太原前线指挥战斗。

虽然阎锡山的工事坚固,武器先进,但在我军的坚决打击下,***阵地尽失。至11月中旬,正当徐向前准备发起总攻,打下太原时,接到***来电:‘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暂停攻击,就地休整,待时机合适时再攻取太原’。于是徐向前率部进入围城休整阶段

1949年4月初,太原被围近五个月,平津战役己胜利结束,***又调集我六个军及两个重炮团驰援太原前线,准备对太原城发起总攻。

也就是这时候,彭德怀受主席委托,从西柏坡回西北途中,到达太原前线看望病中的徐向前。此时徐向前的病情严重,胸背疼痛难忍,他请彭德怀留下来帮助他指挥攻城,待拿下太原后再回西北。

彭德怀见徐向前病情严重,便一口答应了。14年前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见到的第一个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就是徐向前,自那时以后,他们就始终互敬互重。

后来徐向前回忆太原战役时说:‘那时下命令、写布告,仍用我的名义签署,实际上是彭老总在挑担子,他新来乍到,对敌我情况都不熟悉,但慷慨允诺,勇挑重担,实在难得’。

彭德怀留下后,亲自深入前沿主要阵地,检查部队作战准备,查看地形,殚精竭虑的指导攻城工作,病中的徐向前这时候不能走路,常躺在担架上与彭德怀研究作战部署——有彭德怀在,他对取得胜利很放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团结取胜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