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对历史***的描述 抄袭,对历史***的描述 抄袭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很想知道,写小说时化用古人的人名事迹,还有古代的战争,这样写很犯忌讳吗(注意是化用,不是直接抄袭)?
  2. 写投稿文章借用名著中的故事算不算侵权?
  3. 古人有没有作品被抄袭的例子?他们是怎么撕逼的?

很想知道,写小说时化用古人的人名事迹,还有古代战争,这样写很犯忌讳吗(注意是化用,不是直接抄袭)?

不犯忌讳。那就需要文笔和格局了,单纯的叙述肯定不行,最好是能延伸出一些东西,或者,多角度另类解读。总之,化用本身是不错的,可以***增加读者的共情,但如果过于刻板,就会适得其反。


这要看你用谁的啦,如果是普通的不是很有名的那种,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是关羽刘备这种,那就不太好了。如果你构思的人物形象不深刻,但是你用的那个人物名字却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话别人对你 角色印象就会很混乱,没有定位,就难以有什么代入感。

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会呀,很多***都有这样的套路。对已有的历史***进行重塑,加工,如果处理的不错,对于读者而言,会有极大的新鲜感。但最好不要抄得太相似,毕竟艺术地处理无过,但是误导一些小孩子就不好啦。

写投稿文章借用名著中的故事算不算侵权?

谢谢邀请!

我认为如果***情节、人物、主题,应该算抄袭,如果是体裁改编——如***改戏剧、电影,如果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主题、写作风格、表现手法有所改变创新,应该不算抄袭。

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全是找一些古典著作上的故事传说作为依据,对人物、故事情节做了全新的改写,再加上他后现代风格的幽默风趣、意味深长的语言,一本原创短篇小说集就诞生了。所谓“取一点由头,随意点染开去”,新作品与原作已经完全不同。

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虎符》、《孔雀胆》、《棠棣之花》、《南冠草》、《蔡文姬》都是取历史事实,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加以全新的创造。这里面有他的思想和才华。

周星驰根据传说和名著拍摄的《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已经和人们熟知的故事大异其趣,完全是后现代解构,无厘头恶搞,谁也不会认为他是抄袭。

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抄袭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之,是否抄袭,应该看新作有多少创造性。

至于这种创造性的改写改编是否侵权,鲁迅、郭沫若、周星驰好像都没有被追究。


如果在保护期内,是构成侵权的。

如果已经过了保护期,则不构成侵权。

具体可以参考下面《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

1、首先,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从作者死后开始计算,到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为止。作者生前著作权受合法保护。

2、其次,著作权中有“三项权利”不受保护期的限制,它们是:

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3、最后,如果翻译者仅仅是翻译该“过保护期”的作品,那么是不构成侵权的,反而翻译者享有翻译作品的著作权。因为“翻译权”的保护期限也为50年。


我觉得把握好两点吧:1是一个度的问题;2也是投稿***品的问题。

作为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肯定会阅读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于一篇优秀的文章,读者或感动于其人物故事,或佩服文笔的表现手法,或作者的观念。就像《平凡的》,《乱世佳人》这样的经典,我每年都会拿出来翻阅。我觉得不仅故事感动我,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是经典。

如果借鉴别人文笔的表现手法我觉得没毛病。如果在自己的文章稿件中引用其故事,就要看怎么引用了。

为了丰富自己的文章稿件,可以把别人文章里的故事几笔带过,如果引用几句别人文中的优秀句子,也不要偏了自己文章的主题思想才好。如果自己的文章没有主题没有中心思想,写了也是白搭。

还有投稿人的人品问题啦,如果把别人的文章名字换了,地点换了,甚至有的还把年代换了,写出情节高度相似的文章。这样必须界定为抄袭,侵权!稿件写出来如果给人看了,是抄袭那必定受到公众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总要我们多读别人的优秀的文章,把名言警句抄写下来。总要我们多观察生活,为了写作文,他还会带我们去爬山,去野炊。他说越是优秀的文章越是来源于生活。

与其把别人的故事换汤不换药的去投稿,不如多读些书,好好生活并细细品味。只要有心,就算写不出经典,也不会违心,违法。

也有的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放眼中外文学,包括现代很火的那些***剧,凡是称作经典的,哪一部是抄袭?哪一部不是原作者用心血著写?


不全部照搬,写清朝以前到上古,远古都可以。就是不可以用近代,当代的,插一段古代的无伤大雅,反而人家还认为你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用点成语故事更生动。当代的引用名人名言的就几句话就可以了。夸名人几句,名人更高兴。反到是想借名人炒作自己的太多,没有人知道你,靠自己奋斗要慢的多,想出名,难哦。

古人有没有作品被抄袭的例子?他们是怎么***的?

俗话说的好,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借鉴别人的句子是***事,原封不动的抄袭又是另***事。

抄袭,自然是利益驱使,比如在古代,靠写文章可以求官;今天,自媒体发达,考写文章可以挣钱。

所以,只要有利益驱动,抄袭永远不可能改变。

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他有一首《代悲白头翁》的诗,肯定很多读者都知道其中一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然而,让人蹊跷的是,这首诗在《全唐诗》中,有着另一个作者的名字:刘希夷。

为何同样一首诗会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呢,晚唐的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揭开了这个谜底:“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刘希夷就是刘禹锡,原来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他看中了外甥写的金句,为了剽窃,不惜害死亲外甥。

宋之问最后因为趋炎附势,人格低下,被赐死于流放之地。然而,原本应该正大光明署名刘希夷的诗句,却多了一个疑似作者,实在让人无语。

北宋时,魏泰在《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件事:欧阳修曾经在滑州当通判,好友跟他索取了十多篇文稿,据说是拿回去学习。若干年后,欧阳修回到东京,得知一个名叫丘良孙的人文笔非常厉害。

一、作奏虽工,宜去葛龚

汉代有个小官,主要工作是撰写、修改公文;有一次上司安排了一个写公文的活,这个小官刚好看到有个叫葛龚的人写了一篇公文写的特别好,于是就拿过来照抄了。

结果抄的时候抄的很开心,把葛龚的名字也给完完全全的抄了上去,结果成为当时的大笑话。被世人嘲笑说:"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并且把这件事情记录在了《笑林广记》中。

昔汉代有修奏记于其府者,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及邯郸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实。

二、向秀注《庄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人都讲究谈论玄学,服食丹药,因此道家的学说非常活,读书人都已读《庄子》为荣。

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比读书人更高,直接自己注解了《庄子》。但向秀注解完《秋水》、《至乐》两篇,还没来得及发表,向秀就去世了。

时代的另外一个知识分子郭象从其他渠道得到了向秀未发表的篇注,郭象直接据为己有,发在自己的专著里。等到后来向秀所注全本《庄子》别本问世,郭象抄袭的事情才真相大白。

三、宋之问

前面两个例子都是抄袭罢了,还有人为了抄袭甚至杀了原作者的,这就恐怖了。

而且原作者还是自己的外甥!

这个人就是唐代诗人宋之问!

《唐语林》记载,宋之问为了将外甥刘希夷的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不惜“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为了两个句子,丧心病狂到***的地步简直可怕!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位)曾经被抄袭,还好机智的他临危不乱,瞬间反击成功

此事载于《醒世恒言》第四十卷《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虽是民间演义,倒也自有一番妙趣。

这个故事敷衍了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前后出炉经过。

王勃到洪都不久便遇到滕王阁落成,都督阎公邀请诸儒为之作记,打好的算盘是让其婿吴子章压轴出场,作赋以扬名,光显门庭。这是事先想好的炒作方案,有智慧的广告人古今皆有,比如“王与马,共天下”,之所以有这句话便是因为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东渡后欠了王家一个天大人情:

王勃此时乃是“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但他显然并没有做宾客的觉悟。都督令人拿着纸笔遍给诸人,大家都是本地人精,大略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推辞了。惟有王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接过来便写。如此唐突让都督很是不爽,便推说更衣,怫然而走,心想:是哪里来的野小子,一点家教都没有!

不过正像几十年后那位诗仙太白的抱负,“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年少?”意思是孔老夫子看了年轻人的英姿都知道后生可畏,阁下大丈夫岂能以我年少便轻贱之?唐人风骨实令今人钦慕,阎公虽一时有气,但他的总体格局仍然是高蹈的,他暗地分付下人,给我看住了这小子究竟写得咋样,甭管好坏都来告诉我。

良久,手下跑来报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老阎:“不过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历史***的描述 抄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历史***的描述 抄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