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津大舞台黑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天津大舞台黑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样的场景现在很不多见,前前后后走进剧场观看了包括京剧、徽剧、黄梅戏、评剧、庐剧等多个剧种上百场戏,几乎没有遇见一次喝倒彩的,即便是看不懂,或者是剧情确实难以吸引人,观众至多是开演即悄悄离场,纵然极个别的演出现场岀现演员忘词或行头落地状况,也几乎没有幸灾乐祸表现,这要夸夸现在的观众更有理性、知性和人性了,他们对艺术家的表演至少都是怀有崇敬情感的,这当然缘于戏曲艺人的政治地位与国家大力推崇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有密切关联的。
在我的看戏生涯中,只有山东的方荣翔在天津舞台出错没有叫倒好!那一年,方荣翔来天津“中国”唱《赤桑镇》,可能是扮戏化妆师傅的原故,方荣翔刚刚起唱就掭了,可天津的观众没有一个叫“倒好”的。而且掉了几次,方拾起来再戴上,一直到杀戏。最后谢幕的时候,方反复道歉,天津观众的席上就喊了起来“没事”(音四)后来方加了几段清唱以示感谢,这才算完事 。这也是梨园的一段佳话……
“叫倒好”是京剧界特有一种现象。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出现比较明显的失误,比如:忘词,并且没有任何补救撂在台上了;没有唱出固定的唱腔或者音高;舔头;掉把子等等。倒好不但是给主演叫,也给配演、龙套叫,只要是舞台演出出现错误,也可能是个别观众叫,也可能是“倒好连天”。
“倒好”一般都叫“通”!也有拉长音叫“好”的。
对于演员来说,“倒好”是一种对于自己表演错误、失误的一种当众、当场的指责,是非常丢脸的,会非常影响演员的情绪。一般在演出中被叫倒好,严重的时候演员无心再唱,草草终场,精神大受打击。当然也有不少演员因为挨了倒好,更加发奋用功,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解放以后,京剧演出中叫“倒好”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当时演员都感觉自己社会地位提高了,受尊重了。而没有了这样一种现场“监督”,一些不够自觉的演员“洒汤漏水”也就满不在乎了。
叫倒好和喝倒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指的是演员在演出中出现纰漏或差错时,观众不留情面的故意叫好或起哄。叫倒好在戏曲界时有发生,尤其是京剧界,而叫倒好又尤以天津为最。
在民国时期,不管是演技生疏或娴熟的京剧演员都怕去天津唱戏,为什么?因为“天津的戏,难唱”。天津的观众很耿直,在天津唱戏,唱的好观众会给你叫好,唱不好会给你叫倒好。
不管你是多大的角儿,一旦唱不好,或有闪失,就会招来“倒好儿”。所以凡是到天津演出的班社、演员,最怕天津观众不买账。
但是一旦天津观众买了你的账,你在戏曲界就算是站住了脚。戏曲界有句话说“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钱”,它就是这么个道理,早期的演员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新人被叫倒好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说起名角被叫倒好,也是有不少案例的,比如吴小如《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有一段关于马连良唱戏被叫倒好的记录:
把未断之臂捆住,把已断之臂又露了出来。马上场之后,失误立即被观众察觉,先是窃窃私议,后乃变为全场骚动,终乃爆发为满堂倒彩。
这在马连良一生中可谓罕见失误。马对后台管化妆的师傅好言相慰,自己承担责任。马当时思想斗争很激烈,有人传说马曾萌愤不欲生之念,一连几天精神都比较沮丧。
其实我觉得吧,叫倒好是梨园行的传统,喊倒好不代表对演员不尊重,相反这是对演员的一种激励,不管多红的演员出了错误都可能被叫倒好,这样才能让演员痛定思痛,努力改变,争取不再被叫倒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津大舞台黑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津大舞台黑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