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诗的相关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马诗的相关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个人认为杜甫在绝句方面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创新,今天读半小时漫画,唐诗里面有个观点,我觉得很赞同。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圣”是儒家对最高级别的人物的称呼,所以杜甫的诗作是儒家思想最淋漓的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
杜甫在创作形式上,把前人已有相当成绩的古体发挥到极致,把前人刚刚试验完成的律体大力加以开拓;内容上,把前人的题材和表现技巧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推陈出新,呈现出新的面目。
所以,杜甫在集大成之中又有所开创。他不但总结了前人的成就,而且在总结之中又开创出新的东西来。
在这方面,李白是比不上杜甫的。李白的总结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在总结之中所开创出来的新东西就远比不上杜甫。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杜甫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要远大于李白。因为,当后代诗人要在李白、杜甫身上找到一些启示时,他们在杜甫那里所能找到的新东西远比李白多得多。
这种情形在唐代后半期就已经明显表现出来:唐代后半期最重要的四个诗人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都是学杜甫的。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杜甫在“绝句”题材的创作中,相比前人的开拓主要是:
2.对抒写个人情感兴致等传统题材的新变化,主要是以描述等手法具体细致地描写景物,以表达其闲适之情。
——这些开拓展现了杜甫独特的审美情趣。
1.扩大了绝句组诗的规模:从彭定求的《全唐诗》中可以看出,初唐,在杜甫之前创作绝句组诗较多的诗人是李白、王维以及王昌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而杜甫以十二首绝句组成组诗的创作为主,杜甫之后,中晚唐诗人绝句组诗规模越来越大,李贺创作了《马诗二十三首》,王建有《宫词一百首》。
2.绝句组诗表达内容的发展:杜甫开创了以绝句组诗论诗、一存一殁等写作手法。例如(1)在他的《戏为六绝句》后,出现了著名的元好问所作《论诗三十首》;(2)他的《存殁口号二首》也多被后人效仿,洪迈曾说:黄卢植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一‘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腾州’乃用此体,时少游殁,而无几存也;(3)还有他的《三绝句》也是后人诗歌创作的蓝本。宋无名氏《鹧鸪天》词‘不如醉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正是对《三绝句》的仿写。
3.更具鲜明的“自我”意识: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表达的是对失宠妃子幽怨之情的描写、《青楼曲二首》叙述了妇人对授功而归夫君的遥望、《***莲曲二首》是对***莲女子的描写,但杜甫的每组绝句组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我”的存在,思想上富有显著的深刻性。
综上,诗圣杜甫在绝句组诗的发展中既有对前人的超越,同时也有对后人的启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古至今,作诗填词的人盈千累万,在叶影参差的诗词作品中,最打动人们的,从来不是珠圆玉润、华而不实的言辞,也不是别出心裁、险怪突兀的意象,而是诗意,即诗词的意境。
意境之于诗词,犹如擎天之柱,不可或缺。王国维是意境说的集大成者,他曾提出"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以我观物,故物借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强调"我"的存在,诗词中"有我"不但使得作品内容不至于空泛,更能丰富作品内容,使其饱满、意味无穷。鲜明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想是"有我"的几个必备要素。
当我们能在作品中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心情,这一作品当属"有我"之作。站在客观物体之外,用景物或者事情在隐晦中浅白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触,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作者才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黯然萧条之感紧逼而来,全诗意境凄冷,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与前二者的愁苦不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给人呈现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画面,透过这一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无论是表达的感情是悲是喜,这三首诗都成功地传递出了作者的主题情感。
诗词贵在有情,无情即无诗。所谓情真意切,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感情饱满深沉,能够打动人心;另一方面是写实感、不矫情。不论何种题材或用何种形式,都需要直接地或曲折地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主题情感的投入,不一定借景抒情,即使借用历史***或者典故,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沉浮。"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真情投入,情动而无变,才能达到"有我之境"。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句温丽婉转,把一腔愁情写进词里,愁为景变,景为愁生。诗词所洋溢的情感是强烈和集中的,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细致地描述***、人物和场景,也不可能用演绎推理来说明道理,因此必须依靠诗人以"情"来感动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故而写出"有我"之作,须得投入真情实感,此乃首要之务。
总有一些诗词作品中的句子让人深感意外同时又十分惊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诗的相关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诗的相关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