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述历史事件的诗歌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讲述历史事件的诗歌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三吏"“三别",就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三吏"指《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所以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从范阳长驱南下,陷洛阳,756年称大燕皇帝,不久陷长安。757年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弑父,唐军乘乱回击叛军,收复两都;758年,九节度使围攻邺城,本来形式一片大好,肃宗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但九军无统帅,各自为政,把一盘好棋下糟了!唐军居然在次年2月大溃败,郭子仪守河阳,拱卫洛阳。为弥补兵力不足,郭帅到处拉壮丁。
杜甫正758年六月因谏言触怒肃宗,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协助文教、祭祀),758年冬天返洛阳老家,后又回华州任所,他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千古名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新安县吏拉夫,壮丁征完了,只好用“中男"(未经训练的未成年人)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场面,场景催人泪下。
《石壕吏》曾被选入中学课本,官吏到石壕村拉伕,最后把有三孩的老妇人捉去充数。
《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守吏不忘吹嘘城墙的牢固易守,杜甫叮咛守吏不要学哥舒翰冒险进攻。
《新婚别》写一对新人由于拉伕,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抱怨‘‘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她临别叮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妻子的爱国钟情形象跃然纸上。
《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头应征别妻的惨景。
《无家别》写败阵返乡的士兵看到家乡满目疮痍,家人死绝,正想务农安生,县吏又要他应征!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些诗用写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既反映作者既坚决拥护唐王朝平叛,又对官吏奴役、迫害百姓深恶痛绝的复杂、矛盾心理。“诗圣"悲天悯人,胸襟开阔,名垂青史!
“诗史”指的是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 ,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给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这些诗涉及到唐代由盛到衰的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作品。比如“三吏敁三别”《丽人行》《兵车行》《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将个人情感与重大***联系起来。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如《洗兵马》《有感》《三绝句》《客从》《忆昔二首》等等。战争题材的诗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如《观兵》《前出塞》《后出塞》等。
杜甫以其广阔的思想内容和实录手法,为我们提供唐代历史真实的画面,又不同于史录,以他独到的笔触补充历史的不足,自有独到的广度和深度。杜甫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①出自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主要历史***: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②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历史***:此诗作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③出自唐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主要历史***:(西汉)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④出自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主要历史***:(秦末楚汉之际)项羽乌江自刎,诗歌设想项羽***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综上,时间顺序是 D.④③①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述历史***的诗歌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述历史***的诗歌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