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廉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廉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语文课本里的《将相和》令人怀念,殊不知廉颇、蔺相如一个晚节不保,另一个神秘失踪,实在是历史真相不忍细读……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说赵国在战国后期的一段小辉煌便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之父)三人同时存在的赵惠文王时代。这之后便是让廉颇都受挫的长平之战,蔺相如也在这期间神秘消失,不见踪影。
一般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习惯是“知无不言”,但是在蔺相如的结局这个问题上却是支支吾吾。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劝鉴赵王,“千万别用赵括啊”……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今天大胆***设,小心论证一下,蔺相如的结局究竟有几种?(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设1:由长平之战后蔺相如才神秘消失推出,因为死谏赵王,或是顶撞赵括招致祸端?
可能性几乎为零
以司马迁的习惯,这种事他太愿意大书特书了。长平战场被换下来的廉颇不久就凭借残兵败将强势收割了来趁火打劫的燕军,封将拜相。同样是有很多人反对换赵括上阵,所以基本不存在刻意针对蔺相如的祸端。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
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廉颇的重大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廉颇的重大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