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要读小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为什么要读小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是一句值得勘误的话,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喜剧***陈佩斯说的:“每一个引得观众发笑的人物,其实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引申之后的表达就应该是——
喜剧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
严格来说,这种戏剧术语的专业化表达,其实对中国人来说隔着一层: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尽管有喜剧、悲剧之类的文本存在,但文化对它们的定义,并不准确对应于西方戏剧。在西方戏剧的定义里:悲剧主要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来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最终以悲惨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简单粗暴来说:悲剧的视角是个人主义的。
悲情则不同。它是一种上帝视角,需要观众统摄全局,既能深入剧中看到角色的遭遇,又能在这个遭遇里,看出生而为人的尴尬、悲哀或是荒诞——它的手法是喜剧式的,比如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都是用流浪汉令人爆笑的遭遇,写出人在窘境时的高尚与卑微、挣扎与无奈、无知与苦痛……
近一些的举例非周星驰莫属。他的主角都是小人物,他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个小人物,写出生而为人的卑微和低贱,甚至是在这样卑微而低贱的环境里,一个人能用怎样的方式活出安全感。这背后可能是虚伪,更有可能是不择手段。
比如《功夫》里,身为被人嫌弃的地痞,他在电车上被斯斯文文的四眼仔暴打一顿却不甘还手,但内心的悲愤情绪又得不到宣泄,怎么办?他拿着一把破旧的小水果刀,打劫了一个连话都说出来的姑娘,然后跳上电车冲着她“哈哈哈”大笑……那个场景,就是既喜剧又悲情的——如果是悲剧,它应该是主人公为理想献身,而不是去捉弄一个不如自己的人。
所以徐克曾说过大意如下的一句话:周星驰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他太严肃太悲情了。
卓别林跟医生说:医生,我为什么总是无法快乐?医生说,城里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你去看他的演出吧,一定能让你开心。卓别林听后忧郁地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周星驰也一样,电影中他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看他的电影总是笑得没心没肺,但是笑着笑着眼角不知什么时候有了泪水,不是笑出来的……而生活中的周星驰却很少说话,很少笑,就算参加综艺节目也很少发自内心的笑,似乎没人懂得他。“我不是死跑龙套,我是个演员”。我演的是悲,为什么当成喜剧来看。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把当初的一些不堪说出来大多数都会当成笑话,甚至自己说得都像个笑话。真正的喜剧内核是悲剧,确实是这样,那为什么还有悲剧?就像前面说的以前的一些不堪,为什么说“一些”,因为有些不堪不管什么时候想到都会流泪,甚至激励自己,那些不堪只有自己懂得,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大话西游最后一句“它好像一条狗”,才是电影的精髓。至尊宝是个山贼,无能的小人物,猥琐,贪财,怕死。可敢爱敢恨,活的自在。孙悟空是个大英雄,法力无边,无所不能,却没办法做自己,活的像一条狗。就像泰囧里的人设,昔日的好友,为了利益,变成了敌人。当年馈赠的小刀,更是投向了昔日的好友。喜剧的背后是对生活的无可奈何,是对命运的坦然和不甘,是在困苦中的挣扎,是在逆境中的苦中作乐。能让人笑着流泪的喜剧,才是喜剧。让人们在电影完结的那一刹那,步回现实。含着泪,带着笑,面向未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要读小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要读小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