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卢定桥历史事件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卢定桥历史事件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35年5月29日,踏上长征之路已经7个多月的中央红军,已经走到了四川省的中部,准备沿着大渡河的东岸北上。但是,红军主力在大渡河西岸,想要过河除了坐船,就只能从泸定桥通过。
但是,大渡河两边地势险要,水流湍急,再加上敌人已经提前收走了大部分河上船只,因此,虽然红军已经强渡大渡河,但是,仅有的两条船却很难快速把数万主力部队运过河。
想要快速渡河,当时,有且只有一条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但是,泸定桥是掌握在敌人手里的。
为何确保红军主力在敌人包围圈形成前渡过大渡河,红四团一天强行军120公里,一举夺下被敌人拆得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
但是,也有人会问,既然红军主力困在西岸过不去,为什么***军队不把泸定桥彻底炸掉,只是拆掉桥上的木板呢?
第一,因为地方军阀和蒋介石国民***之间存在矛盾,四川军阀不愿意将红军逼上绝路,从而两败俱伤,被蒋介石渔翁得利。
1935年,控制大渡河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当时刘文辉在四川混得很惨,由于被他侄子刘湘打败,刘文辉的地盘就剩下西康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区。
这些地方在今天经济也是非常困难的,可想而知当时刘文辉的窘境。而且,老蒋对地方军阀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经常借着剿匪的名义,先打红军,顺路收拾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军阀。
“贵州王”王家烈就是最典型的一个。红军走到贵州后,黔系军阀王家烈就倒了大霉,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可没少收拾王家烈,好不容易盼着红军离开贵州,蒋介石的中央军立马以剿匪不力的罪名把王家烈软禁了。
红军长征时,为啥川军只拿掉泸定桥上铺的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川军低估了红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斗精神,认为红军不可能在空荡着铁索的桥上冒着他们猛烈的炮火渡过河的,因此没必要费劲去把铁索弄断。其次,铁索桥在当地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设施,如果把它给彻底破坏了会严重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阻击红军的川军官兵都是当地人,他们谁都不想因为战争给彻底毁掉了泸定桥,影响他们以后正常的生活。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四川军阀刘文辉曾命令泸定桥守军,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毁掉桥的主体。因此,只拿掉桥面的木板而保留桥的铁索,被川军认为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样既可以阻挡红军过河,也可保护桥的主体不受损。结果证明,正是川军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最终成全了红军胜利夺取泸定桥,粉碎了敌军的围堵。我想,如果当时是蒋家嫡系中央军在泸定桥对岸围堵红军的话,很可能会炸断桥的铁索,彻底断掉红军强渡铁索桥的念想,那也就不会有红军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的精彩惊险的历史故事了!
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是最为惊险的一场战争,当时红军已经处于包围之中,这场战役直接决定红军的命运,而石达开的太平军就是在此地被全歼,因此,当时的敌军叫嚣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不过为什么敌人只拆桥面的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呢?其实原因并非想象的敌人大意或者铁索难以炸断等原因,而是另有深意。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桥梁全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索组成,这座桥历史悠久,相传其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泸定桥总用铁量达到40余吨,是一座罕见的古代铁桥。
泸定桥
泸定桥地理位置险要,其不仅是大渡河两岸的唯一通道,而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年战无不胜的石达开就是在此被俘,所以蒋介石也有意在此彻底消灭红军。
1933年5月,红军做出重大战略决定,那就是经过泸定桥,向西转移,与此同时,***军队也察觉到了红军的动向,于是决定后面追击,前面堵截,意图歼灭红军,一场大战在所难免的爆发了。
当时镇守泸定桥的刘文辉部,刘文辉是沙场骁将,其自然知道此战队意义重大,但是刘文辉却只命令拆掉泸定桥的木板,而留下铁索,这也为红军飞夺泸定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泸定桥
至于为什么不炸掉泸定桥?有些观点认为是敌人过于自大,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靠,因此敌人如果炸掉泸定桥,对其作战更为有利,即便再自大,也不必冒此风险。
也有观点说,泸定桥是巨大的铁索桥,根本就炸不掉,这在古代或许难以办到,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火药大炮很多,炸掉泸定桥并没有技术难度。
其实刘文辉当时没有炸掉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要等待援军,当时刘文辉部势力有效,为了彻底消灭红军,蒋介石给刘文辉排有援军,而刘文辉之所以没有炸掉泸定桥,就是为了等援军通过之后再炸桥,而拆掉木板、安装木板很迅速,所以拆除木板是防止红军突然出现,快速过桥;而留下铁索则是为了援军到来后,可以快速铺装,等待援军过桥后再炸毁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当时,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选择了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战略性撤退。这次胜利是红军战士不怕掉下湍急的河流,不怕对岸敌人手中的枪炮,坚定不屈,勇往直前地向前走,用自己的鲜血与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22位英雄拿着剥壳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战士们,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当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飞夺泸定桥通讯稿的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飞夺泸定桥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历史背景等。
2. ***概述:简述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
3. 过程描述:详细描述飞夺泸定桥的过程,包括关键的战役、策略、战术等。
4. 结果与影响:阐述飞夺泸定桥的结果和影响,包括战役的胜负、伤亡情况、意义等。
在撰写飞夺泸定桥通讯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客观公正:不要歪曲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地描述飞夺泸定桥的过程和结果。
2. 注意结构和语言:通讯稿需要按照逻辑结构编写,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语句。
3. 注重细节:在描述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历史背景和细节,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 避免主观色彩:通讯稿应该保持客观中立,不要在文中加入过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观点。
在撰写飞夺泸定桥通讯稿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史料和文献,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首先这个问题就不对,泸定桥是在四川,而不是在贵州。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泸定桥不在贵州。
泸定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
泸定桥,为铁索桥,座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做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体重40余吨。
两岸桥墩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中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强渡大渡河后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卢定桥历史***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卢定桥历史***图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