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名人说中国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名人说中国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有为批李斯、刘秀出自《示诸子》:“圣统已为刘秀篡,政家并受李斯殃”。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面对门人陈千秋、曹泰、梁启超、韩文举、徐勤、梁朝杰、陈和泽、林奎、王觉任、麦孟华等人,于是作了这首《草堂示诸子》的诗。
其原文如下:圣统已为刘秀篡,政家并受李斯殃;大同道隐礼经在,未济占成易说亡;良史无知两司马,传经只有一公羊;群龙无首谁知吉?自有乾元大统长。
当时清代的统治学术为古文经学,出于政治目的,康有为向清代正统学术发起了挑战,提倡金文经学,将经今文学与现实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康有为是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著有《新学伪经考》。
中国古代理想社会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然而大同道统的衰落,康有为归罪于刘秀和李斯,并认为刘秀的罪过大于李斯。
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民间藏书和地方***藏书进行搜集焚毁,仅保留中央***藏书和博士藏书。
这里指的刘秀并非汉光武帝刘秀,而是西汉经学家刘歆。刘歆是西汉刘向的儿子,后改名刘秀。刘歆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古文经书,打破了西汉当时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创了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刘歆对世人撒了弥天大谎,其所发现的古文经书是伪造的,对外谎称秦始皇将所有经书都焚毁了,所发现的古文经书是孔子后裔捐献出来的。刘歆乘王莽篡汉之势,独尊古文,排斥今文。王莽建立的是“新朝”,所以刘歆推崇的古文经学被称为“新学”,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就是对古文经学的批判。
其实,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并非无懈可击的,有些结论及推到结论的逻辑是很难站住脚的。这在他的******的《清代学术概论》就有提现。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自己的格局和认知的不同,对于项羽的评价,会得出完全大相径庭的评价和结论。让我们先来看看,和项羽处于同时代的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首先看看陈平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史记·陈丞相世家》
在陈平的眼里,项羽的品格是高尚的,也能够恭敬的对待他人,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却优柔寡断,把功名利禄这些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不肯轻易赏赐他人,同时项羽对自己的亲族十分信任,但对于有能力的人却不能完全信任,因此很多有能力,却不能得到重用的人便纷纷离他而去,陈平便是其中的一员。陈平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很多曾经在项羽手下,后来又投靠刘邦的人的真实心声。我们再来看看,在辩士郦食其的眼中,项羽是怎样一个人: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作为刘邦首相著名的辨士,在郦食其的口中项羽就成了“背信弃义、睚眦必报、有功不赏、有为不封、任人唯亲”的人。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句诗里提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直接指出了项羽盲目自大、沽名钓誉的特点。作为一位政治家来讲,项羽显然是不合格的。
而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项羽是不世出的英雄,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客观是相对的,主观是绝对的。每一个人的评价,都反映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但正因为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评价,才使项羽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而鲜活,他所留给我们的故事也更加生动而感人。
加一点关于刘邦的评价,因为自己审题不谨慎导致只写了项羽没写刘邦,请大家见谅。对于刘邦的评价中,郦食其的说法直接指出刘邦是个好领导:
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刘邦不吝惜名爵封地这些东西,其核心思想就是“与天下共利”,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封王拜相、列土封疆都不算什么,证明刘邦有气吞天下的志向,其人并不吝啬。如果你让我选择领导的话,我肯定选择刘邦,而不会选择项羽。
伟大领袖***,对刘邦也给予了极高评价: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秦末乱世天下思安,项羽横征暴敛不得人心辜负天下对他的期望。而刘邦则能够从谏如流与人共利,这份胸襟和气度,实乃真英雄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两位豪杰,命运不同,何以至此?且看世人评说。
一、世人对汉高祖刘邦的评说。
1、在项羽与刘邦之间左右摇摆的魏王豹,对刘邦的评价:傲慢无礼。
2、后汉史学家班固的评价:缺少文化,但明达事理,喜欢谋划,能听取别人意见,平易近人。特别是对平民百姓、奴仆下人,更是一见如故,倍感亲切。
3、曹魏时的曹操之子曹植的评价:名声上缺失仁德,品行上不符合道义。缺少善人的美称,没有君子的风***。没有深谋远虑。但有雄才大略,开朗秉性,能任人唯贤,广***众议。
4、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后赵明帝石勒的评价:钦佩之至,宁愿向其称臣。
5、宋文学家苏轼的评价:不嗜杀。
6、同是帝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宽仁大度,有君临天下之德。
7、毛泽东的评价:刘邦出身下层,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决策正确;用人的当。
二、世人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
1、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高傲自大,居功自骄,只知耍弄小聪明,而不晓历史发展大义,不懂如何治理天下,至死都不悔悟。
谢谢邀请!刘邦(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195年),字季,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人,西汉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对民族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项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O2年),名籍,字羽,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将两位同时代的巨人放在一起对比,差异还是很大的。刘邦的早年,只是一介布衣,与大多数市井平民一样,平淡无奇。只是他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不拘小节,慷慨豁达。但是性格上的优点并不能掩饰他生活的窘迫,他又不喜劳作,只能混迹于市井,骗吃骗喝,连他的父亲都骂他没出息,说他不如在家埋头苦干的兄长刘仲。最后,还是他父亲看不下去了,花钱给他捐了个泗水亭长干干,怕他不学无术,误入岐途。
同为楚国人的项羽年轻的时候同样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项梁对他很生气,大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可项羽却不当回事,他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可以了,剑术,也只能抵挡一个敌人,不值得学习。要学就学能敌万人的本领"。看到项羽有这志向,项梁很高兴,就教项羽兵法,可项羽刚学习一些皮毛,又厌烦了。但项羽身高八尺有余,聪慧有余,才气不足,力大能举鼎,当地的年轻人都很服他。
刘邦与项羽不同,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家境和社会地位都要高于刘邦。而刘邦只是一介布衣,加上他游手好闲的个性,很不为人所接受,但偏偏有一人对他另眼相看,并断定刘邦日后定能飞煌腾达。这人便是刘邦的岳父吕公。吕公并不在意刘邦在宴会上的恶作剧,他在刘邦的身上看到了从容、镇定、和自信,他知道这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为了自己家族的美好前途,他必须将自已的命运与刘邦绑在一起,于是将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由于国仇家恨,他纵容几十万大军在咸阳烧杀抢掠,不但秦王子婴及秦宗室被***,许多无辜的百姓也死于屠刀之下,金银财宝和女人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并将秦宫殿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昔日富丽堂皇的城市成为一片废墟,百姓对这支残暴的起义军大失所望,项羽的名声和威望自然也跌入谷底。
另外,项羽推翻秦始皇的郡县制,大封异姓诸侯,完全出于一己之私,随心所欲,没有标准和公平,这为日后众多反对他的人奔向刘邦的阵营埋下伏笔。乱封王的结果只会导致更多的猜忌和战争,致使众叛亲离,陷入被动之中,这一点刘邦与项羽有很大的不同,刘邦以军功论高低,而不是以亲疏,虽然很难一碗水端平,但不会偏差很多。
刘邦虽然出身于市井,但他有政治眼光,有战略目标,能虚心***纳别人的意见,广纳人才为己所用,所以他能如愿以偿地登上权力的巅峰宝座。而项羽刚愎自用,唯武力是崇,推行暴力政笨,导致民心向背。本来吗,他的出身代表着封建小资产阶级的利盖,根本不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刘邦出身市井,本能地会以基层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立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大不相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名人说中国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名人说中国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