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生起义历史事件概括的,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生起义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十多岁时就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是怎样一种体验?
考进家乡知名中学,他没有选择就读,而是随哥哥到北京“见世面”,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刻苦学习,逐步意识到“不能埋头读书”而要寻求“救国”之道。为此,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同时不忘加强与旅法华工、勤工俭学学生的联系,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应组织要求回国后,赵世炎擘画的革命版图愈加开阔。在北京,他赴国立蒙藏学校积极培养蒙古族干部,引导一批向往革命真理的青年加入中国***;在上海,他是工人运动的组织者,曾三次领导武装起义。1927年,赵世炎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英烈已逝,但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纵观赵世炎的一生,他把闪光的青春和满腔热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一二·九运动 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是“五四运动”
第一 、是斗争目标的双重性更加鲜明
纵观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反帝反封建斗争,无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虽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但都在斗争上有所偏重,或侧重反封建,或侧重反帝,而五四运动将反对两种***势力的目标明确表达出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就是他们向北洋军阀及帝国主义开火的呐喊,它的斗争的双重指向性更为鲜明。
第二、 是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从革命参与人员的范围看,以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参与者为农民,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和封建皇帝,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和革命会党,而五四运动则遍及工、商、学,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广泛参与,革命洪流更加汹涌澎湃,比以往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领导者更加先进
以往革命都是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五四运动的后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因此可以说,与以往相比,领导者的阶级成份有了鲜明的不同,发生了质的变化,推动了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这也是五四运动本身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主力军更加先进
以往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而在五四运动中,尤其在后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使得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它“给北洋军阀***重大压力,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在它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
五、影响更加深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生起义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生起义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