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走自己的路历史***,中国走自己的路历史***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己的路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指历史上什么时代?
  2. 历史上的玄奘真的是偷渡取经吗?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指历史上什么时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指历史上唐朝贞观时期。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通过贞观之治使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十分富足,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里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说: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中国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用了哪些治世举措才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局面呢?

1、行仁政治国,以感化教育为根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国民品行修养。

唐太宗说:"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收取,这就是不爱惜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用它来换取财物呢?"他的意思是要让天下人明白,贪婪是罪恶的根源,要懂得克制贪欲,要明白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取得了要受到指责和惩罚。

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中国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仁义治国,国祚延长。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唐太宗一方面施以仁政,另一方面教育官员和老百姓要懂得廉洁和羞耻,要懂得道德修行,要知道怎么去做一个高洁品尚的人。因此,唐太宗广泛推行人性品格修养,而且身体力行。他的观念是:皇帝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官员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老百姓同样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广修仁义,则害不生。所以说仁义施政,德行教育是贞观政要的精髓。

2、严令法律,公平执法;又要求人性执法,偏重于用教化来补救。

唐太宗引用《体论》的话说:"******,是百姓所痛恨的。我顺从百姓的心意处罚他们,即使过重,百姓也不会认为残暴,这是我出于公心。怨旷饥寒,也是百姓所痛恨的,为了摆脱这种境遇而触犯了法律,我体谅他们而宽大处理,百姓也不会认为是偏私,这也是我出于公心的缘故。法律重处是百姓憎恶的事物,从轻处罚的是百姓所怜惜的,我应该奖赏微薄却能鼓励善行,减轻刑罚却能禁止奸邪。"刑法量刑出于公心没什么可说,过去的圣人实施都出于公心了,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他认为,司法的根本要着重于教化,要用道德观念来纯正陷入法网之人的思想。他让大臣按简宽的原则修订法律《贞观律》。贞观时期,最少的一次全国判处***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增至二百九十人。年岁末,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过年,等到第二年秋天再回来接受***。次年秋天,二百九十人全部返回,无一逃亡。

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中国走自己的路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推行实施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心无怨恨,不会因为生存问题挺而走险;另一方面开展全社会的道德品格教育,让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唐朝贞观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天下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淳朴,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历史上的玄奘真的是偷渡取经吗?

历史上的玄奘到天竺取经,没有得到唐朝***的批准,是私自出关的;这一点和《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每到一地都要取出通关文牒,盖章后继续西行是不一样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玄奘取经的曲折经历吧!

玄奘私自出关,偷渡留学;学成归来后,在于阗向皇帝李世民专门上表,请求宽恕和谅解,终于获得皇帝的宽恕和百姓们的欢迎,为弘扬佛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私自出关,历经万险

玄奘***本性陈,洛阳人,十几岁就出家为僧,法名玄奘。出家后,玄奘遍访名师,佛法日益精深,但是他发现佛教中有很多歧义,互相矛盾,所以一直想求得真解。玄奘听说在遥远的西方,有那烂陀寺这所佛教大学所以他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求法。

当时唐朝刚刚建立,西部和北部面临来自突厥的军事威胁,朝廷严令禁止百姓出国,玄奘的请求被拒绝,他也自然申请不到“过所” ,类似于《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但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宏愿,于是他决定西行偷渡出关。

贞观元年,正值天灾,唐朝***只好同意灾民们逃荒,玄奘法师趁机混在逃难的人群中,一路西行。

玄奘法师没有“过所”,他不敢走大路,昼伏夜行,一路上小心谨慎。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即便如此小心,还是在烽火台附近取水的时候被发现,差点被箭射中。玄奘坚持不肯东返长安,宁可死在西行求法的路上。他冒死求法的精神感动了一些下级军官,也得到当地胡人的同情和帮助,终于越过了国境。玄奘历经艰险,排除万难,途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行程13800余里,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法师在印度学习佛法,名震天竺。他边学习,边收集佛经,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

贞观元年,玄奘法师具表陈情,欲西行求经,但未获得唐太宗同意,最后“冒越***,私往天竺”,所以说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的确是偷渡出境,西行求经的。

玄奘法师,俗名陈祎,河南洛阳人氏,其父母早丧,13岁便遁入空门学习佛法。公元618年,隋朝发生战乱,洛阳也受到波及,于是玄奘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他游历生涯。

在七年里,玄奘足迹踏遍国内有名寺院,但随着对佛法的深入研究,他对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的现象不得其解,于是便产生了西行天竺求取《瑜伽师地论》以解释疑惑的想法。

公元625年,玄奘结束了游历,回到了长安,此时隋灭唐立,国家稳定,有许多蕃僧从西域来到中国,玄奘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了天竺高僧波颇,玄奘从波颇口中得知天竺“那烂陀寺”存有最原始的佛法教义,而且有着通晓大乘、小乘佛法的高僧戒贤,于是玄奘下定决心,西行天竺欲求佛法。

但当时的唐朝律法规定,凡需越渡关塞要津出国者,需向官府申请取得“过所”方可出行,于是贞观元年,玄奘上表唐太宗,请允西行求法。

然而当时唐朝初定,国基新开,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突厥与新朝唐国矛盾不断,因而在当时唐朝***实行了“禁边政策”,严禁国民出国,所以唐朝***拒绝了玄奘的出行***。

在被唐朝***拒绝了他的西行***后,玄奘一直在找机会离开长安,他一边跟随波颇学习古印度语,一边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这年秋天,长安遭受特大霜灾,城中饥民无数,玄奘趁乱混在饥民中离开长安,终于踏上西行之路

真实历史中的玄奘并没有《西游记》中演的“御弟”玄奘那样风光,每到一地因唐朝来人便对他尊敬万分。他在真实历史中没有唐朝通关文书,没有寺庙出具的证明文件,所以常常是昼伏夜出、食宿无继,惶惶不可终日,证明其是偷渡出境的证据也有不少。

以上就是整理出来的一些客观反应玄奘偷渡出境的证据,都是有史可查的。

玄奘西行求经,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功劳最著!他不仅要以***之身份供养玄奘法师,更让全国臣民皆成为其***,并每日沐浴执香,聆听玄奘***,为了想留下玄奘在高昌国,甚至一度想让玄奘成为自己的女婿。然而玄奘法师态度也很坚决,他表明了“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的决心,甚至以绝食来抗争高昌国王的好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走自己的路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走自己的路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