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金时期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金时期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不认可久分必合,久合必分,认为中国历史以合为主旋律。合久***滋生,严谨治国懈怠,导致国家分裂。分久会有许多好的政治精英浮出水面,对已有的地盘不满,不断扩张形成统一国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虽然简单,却反映出了中国历史上经常变化着的国家形态。从哲学观点讲,这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进程。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而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到合,到达一定程度,又开始走向反面,周而复始,螺旋前进。
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应用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总结中,从而得出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一阴一阳的体现。分是阴,如坤卦,合是阳,如乾卦。
其实,夏商周也是阴阳体现,只不过中间的朝代更替时间比较短,但从一个朝代衰弱到被取代也是阴,而新朝代发展到高峰文明状态是阳。
春秋以后,这个分合的交替更明显了。分别出现了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辽宋到元明的分合周期,其中可视分为阴合为阳,因为合有力量文明发华有光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我国古代历史规律的总结,事实也确实如此。
出现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的统一,是最终走向统一的关键
2、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分裂割据必然带来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的人民,当分裂局面达到一定时期后,结束战争成为人们的普便诉求,而统一是结束战争的唯一方式。
3、统一王朝不能持久的原因有,和平时期越长,人与人间的贫富差距越大,土地兼并越严重,失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越尖锐,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时,这种矛盾更是一触即发,直至引发战争,重新洗牌。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名言名句,出自三国演义。是对中国历史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分析总结。中国历史上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大分裂:又出现四次大的统一,如长达四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大分裂,后被秦始皇统一;汉朝末年又出现长达六七十年的三国鼎立,后被建立西晋的司马炎统一;东晋之后又出现长达三四百年的南北朝和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分裂局面,后被建立隋朝的杨坚统一;隋朝之后的唐朝三百年后又出现了长达六七十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被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所统一,其实宋朝也没有真正完全的统一,因为宋朝的北方一直由少数民族***统治着,也还是分裂的局面,这时间也长达四百来年,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国时期才算是完全统一,遗憾的是蒙元王朝是外族统一中国。之后的改朝换代出现少许分裂时间较短不值一提。中国历史五千年时间分裂的时间加在一起,也有一千年的时间,其余四千年还是统一的,统一的时间大于分裂的时间,,只有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是有利的,分裂局面是不受大多数中国人欢迎的。
宋孝宗算是南宋时期比较有为的皇帝之一,但也只是矮子里拔高罢了。他有中兴之志,但是没有中兴之才。以下,我略述下宋孝宗及其北伐事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位,由太子赵眘继位,史称宋孝宗。宋高宗的退位与完颜亮南侵有直接关系,金国大举南侵,撕毁绍兴和约,宋金两国转入战争对峙。一向对金人畏惧的宋高宗在老年里不想再担惊受怕了,于是传位给宋孝宗。
宋孝宗上台后,便做了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为岳飞***昭雪。他登基后不到一个月,下诏追复岳飞原官职,隆重改葬,并寻觅岳飞后人,加以录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宋孝宗一开始便主张对金国的主战立场。孝宗上台后,积极谋求与金国的和局。参知政事的史浩认为要为避免金人的不快,应该主动放弃宋军收复的陕西。宋孝宗下诏,放弃宋军在西北收复的秦凤、熙河、永兴三路。虞允文上书反对,被朝廷贬为夔州知州。于是乎吴璘在西北收复的三路十三州之地,一夜之间全部放弃,简直是自毁长城。
后来,宋孝宗在虞允文慷慨陈辞下,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只是后悔晚矣,白白丢掉十三州的土地。
随着老将张浚入主枢密院,主战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宋孝宗向来敬重张浚为人,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他升迁张浚为枢密使,同时都督江淮军马。宋孝宗由议和走向主战,也是大势所驱使。因为金人不战而得陕西十州后,又遣使前来索取被南宋收复的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商州之地,并致信张浚称,要按照旧约(即绍兴十一年之条约)来划定边界以及岁币,否则将兵戎相见。
张浚坚决拒绝金人之要求,他回信答复说:“疆场之一此一彼,兵家之或胜或败,何常之有?”言下之意,彼一时,此一时,你金国也不一定能在战场战打赢我南宋。张浚的强硬立场,令金世宗勃然大怒,遂派遣蒲察徒穆、萧琦等将领分别屯兵于虹县、灵壁,积粮修城,做好南侵的准备。
看来宋金之战,已不可避免。
张浚入见皇帝,力劝宋孝宗移驾建康府,鼓动士气。他分析说:“金人秋必为边患,当乘其未发攻之。”不能被动挨打,应该先发制人。与宋高宗相比,宋孝宗恢复中原的决心是比较大的,他对张浚说:“公既锐意恢复,朕难道独甘偷安么?”于是决定出师渡淮,北伐收复中原。
宋孝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有意收复中原,可惜世上已无岳飞这样的良将。学界有种说法:高宗朝有恢复之臣,但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
宋孝宗甫即位,便表现出与宋高宗不一样的地方。他恢复了主战派胡铨的官职,为抗金英雄岳飞***,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为“武穆”,在西湖边建立岳坟,供后人缅怀。他还削去秦桧的官号,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错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这些措施在当时大快了人心。
隆兴北伐起初进展顺利,金国没料到一向软弱的宋军居然敢主动进攻自己,被打了措手不及。宋军北伐之初,张浚手下两员大将李显忠、邵宏渊分兵而进,号称20万大军,不过这也埋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南宋此时太缺少能真善战之宿将,如果岳飞韩世忠还年轻该多好,宋军这两路军主将,李显忠还可以,问题是邵宏渊是个什么鬼,一个心胸狭窄,贪图利益之徒,这样的人做主将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事顺利着急抢功,战事不顺,着急开溜,而邵宏渊的无能也成为了宋军北伐遭遇大败的主要原因。
兵败符离后重开议和,南宋从称臣变为金国的侄国,岁供改成岁币,数量也减少了一些,地位上比起绍兴和议时好了一些,但南宋退回***石矶之战收复的唐、邓等六州。
宋孝宗的性格像极了一个初入社会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很想有一番作为,却没有足够的魄力来实现梦想,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很骨感。北伐的失败,首先在于准备不足,宋孝宗急于建功,竟然绕开枢密院直接向张浚手下的将领下令,如果高宗早几年让位还好些,完颜亮南侵身亡后金国是乱了几年,隆兴北伐时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初步稳定下来的***。其次是手下无人可用,像邵渊宏这种人都能担当重任,看来高宗确实没给孝宗留几个能打的将领,作为主帅的张浚无法节制两路主将,孝宗又没有御驾亲征的胆量(如果皇帝担当主帅,张浚为副帅应该要好些),导致无法扩大战果。
符离战败后,孝宗性格中犹豫不定的一面就显现出来,朝堂上主和派重新占据了主流,特别在虞允文去世后孝宗彻底消沉,虽然隆兴和议给了南宋40年的相对安定,但不可避免的是,朝廷无人再思北伐,选择了安乐苟活,可惜宋孝宗空有北伐之志,但无实现北伐大业之能臣,自己又是一个非强势的君主,北伐也就成了一场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金时期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金时期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