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成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成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斗米教是中国本土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创始人是东汉中后时期四川地区的张道陵,历史上称之为张天师,因教众入教需上交五斗米而称之为五斗米教。东汉末年,道教分支太平道领袖张角发动了黄巾军起义,拉开了东汉灭亡的序幕。而作为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也趁机整合教众,在汉中割据一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
张鲁在汉中建立***后,仍然奉汉为正朔,按时向汉朝缴纳赋税,所以当曹操带兵攻取汉中时,张鲁没有反抗,直接向曹操投降,被曹操封为阆中侯,官拜镇南大将军。虽然张鲁降曹,但是五斗米教的影响力在民间仍然很大,即使是后世王朝的一些官员也非常信奉。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孙恩和卢循起义军也是五斗米教的教众,曾经给东晋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会稽内史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也是虔诚的五斗米教***,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在道观里向神灵祈祷退敌,在逃跑时被起义军杀死,后来孙恩与卢循起义军被刘裕先后平定。
虽然起义之火被平息,但是五斗米教并没有被消灭,仍然顽强的在中国民间发展,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五斗米教的道观存在。
道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本土发展出来的一个宗教。道教的派系众多,信众也很多,这个就会为古时候人们起义提供一个工具,很多农民起义都会借助宗教手段,这样可以短时间里聚集很多人。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五斗米也是一样,那它都参加了哪些历史大事呢?
道教入教,先交五斗米的入会费,这个就是五斗米道。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个搅弄东汉末年风云的宗教?
张陵,又称张道陵,一个在民间修行的道士。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已经不是一个稳定繁荣的王朝,而是一个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军阀割据的破败王朝,百姓生活困苦,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张陵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宗教,因为这个宗教入会要交五斗米,所以被叫作五斗米教。因为张道陵被后世信徒成为天师,这个五斗米教又叫做天师教或者天师道。
张道陵像
五斗米教主要信仰老子思想,主要的教条则是以张道陵自己所写的《老子想尔注》为主,创教初的五斗米教主要传播地域以四川一带为主,这个时候的五斗米教本质上是个纯粹的宗教,以传道为主,兼施符咒救人。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其首领的地位,道教中称道首。张衡死后,其子张鲁继承道首,五斗米教走向政教合一道路也是从张鲁开始。
张鲁剧照
汉灵帝中平元年,五斗米教首领张修,为了呼应东边太平道教发起的黄巾军起义,在巴郡率领道众起义。张修后来被张鲁所杀,张鲁成为起义道众的新领导。因为当时东汉王朝全部精力都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对张鲁***取怀柔政策,封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得以在巴蜀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教合一的***,并将黄老和老庄思想推行,那时侯的巴蜀地区可谓出现太平时期。可是这个时间不长,平定黄巾军后,曹操率大军攻打张鲁,张鲁失败投降,被封镇南大将军。张鲁虽然失败,但是五斗米教也就此向北方传播。
汉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五斗米教陈瑞在蜀中传教,教众成百上千,规模很大。
张陵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张天师或张道陵这个名号,大家一定不陌生,为了凸显出对张陵的尊敬,后来的道士都是这么称呼张陵的。张陵据说是张良的八世孙,他七岁时就能诵《道德经》,而且能知道经书中的意思,可见他自幼聪颖。长大后,张陵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后来成为往来于吴越之地的大儒,门生数千人。
由于才学出众,张陵被推举为县令。他在为官期间,感受到民间疾苦,地方豪强无法无天,而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饱读诗书又有何用?在这样的得失之间,他选择隐居巴蜀,并开创了正一道。由于张陵吸取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员,加上教律严明,作风正派,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张陵也逐渐被人称为张天师。
张陵去世后,张衡(与发明地震仪的张衡不是一个人)接替天师之位,张衡死后,随后又传给了张衡的儿子张鲁。本来天一道的势力并没有发展壮大之势,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名为张修的人。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后来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配合张角的黄巾起义。之后张鲁将张修斩杀,吞并了张修的五斗米教,为了顺应民心,张鲁以正一教为前提,对五斗米教进行了改进。
而此时益州刘焉已死,刘璋子承父业,他出任益州牧后,以张鲁不服从自己的安排为理由,竟然将张鲁的母亲及家人全部***。就此,张鲁所在的汉中与益州完全分隔开。而由于汉中地区的百姓都信奉五斗米教,因此对张鲁很是遵从。张鲁就通过五斗米教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
由于五斗米教传播深远,加上张鲁执政期间***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因此颇得民心,甚至于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和袁约等人的支持。毕竟对于信徒而言,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进而能入相对比较安全的汉中避难。正因为张鲁的治理,汉中逐渐成为东汉末年时期割据一方的势力。
只可惜益州刘璋势弱,为了与卧榻之侧的张鲁为敌,不惜引狼入室,将刘备请入汉中,最终被刘备顺势占领了益州。而曹操此时雄踞北方,见刘备逐渐占领了荆南四郡与益州,俨然成为了蜀地的一方霸主,为了防止汉中再次落入刘备的囊中,曹操于公元215年率军亲征汉中。张鲁见曹操势强,此时也没有了征伐天下的志向,无奈之下,只能率众投降了曹操。关于割据势力张鲁的故事到此终结。
历史上的五斗米道在东汉后期兴起,汉中张鲁率领教众占据汉中一带,形成割据***。东晋后期孙恩、卢循起义也借用五斗米道组织群众,多次打败东晋军队,极大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五斗米教,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江苏丰县)张道陵学道鹄鸣山中,创立了五斗米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所以被称之为“五斗米道”。
此时道教在东汉已经初具规模,并已经对东汉社会政治统治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称其为“贼”,又因名为五斗米道,所以被称作“米贼”。
张道陵经过数十年的游历,广泛地接触和借鉴了当时的各种宗教思想和修炼方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终于形成了一套道教观念和修炼方法。入蜀后,他闭门不出,一面刻苦修行,一面著述。
传说在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142),张道陵的至诚感动了太上老君,就在这一套,受到太上老君的增与,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师,开始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宗教活动,开创了五斗米道。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演变,五斗米道成为了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派。张道陵去世后,将教主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张衡,关羽张衡的记载,资料很少,似乎张衡虽然继承了五斗米道,但是贡献不大,而在张道陵之后对五斗米道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张修。
张修,巴蜀人,五斗米道的一支,张衡死后,他利用身为巴蜀人的有利条件,活动于巴蜀汉中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在当时,一般把张角跟张修并列在同一个位置。
张修所形成的五斗米道道法与太平道基本相同。但五斗米道的组织管理比张道陵时期完善得多。
在张修的五斗米道的道教组织中,已有了一套具体的教阶系统,除了信徒外,已经有神职人员和简单的教制,分管不同的教务。
淝水之战。公元369年,东晋权臣桓温以他二十年前灭掉成汉帝国的威望再次集结东晋大军,进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和桓温所进行的前两次北伐一样,不过是他想通过北伐建立自己盖世的功勋,以便向东晋索要更大的权力,甚至是取司马家族而代之,自己登极称帝的一种手段而已。
可桓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次北伐却引起了北方两大新兴***——前秦和前燕之间的一场大战,整个北中国的局势也因为这场战争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北魏帝国统一华北,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结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各国之间连年征战,百姓度日如年,终日惶恐,流离失所,不得安宁,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五胡十六国资料图
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等游牧民族建立了大大小小七十八个***,其中的“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十六个国家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十六国由北魏史学家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这些大大小小的***主要分布在今天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
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主要由少数几个名门望族人物掌握。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尖锐矛盾,晋王朝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晋惠帝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之外患频仍,导致中原沦陷,边陲危机,群雄争霸,战火纷飞。因晋朝虚弱***,胡汉民族矛盾加剧,“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这个时期***频繁更迭、四方战乱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因此,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三代的征讨,最终于439年灭亡北凉统一北方,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分乱状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成汉的重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成汉的重要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