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曹先生的人物传记1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曹先生的人物传记1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值得细读的古代历史人物传记,我推荐《曾国藩家书》。该书收录了曾国藩一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家书,这些书写包括“为政、治军、治学、用人、理财、处世、修身、持家、交友”等篇章。
首先,我们从文学角度说一下曾国藩家书的可读之处。曾氏作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同时还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欣赏的古文,需是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他作古文,讲究气象辽阔,有恢宏的意境,为后世所赞。他著的《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至今畅销。《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让今世文人心中感慨。
读者通过这些书信,大抵可以从中感受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以及曾氏春风得意、仕途光明的时代背景,也可以了解曾国藩功高盖主,又倍受争议的行为思想。
关于曾国藩无论如何争议,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几乎给曾氏盖棺定论。***作为一个文治武功都超过曾国藩的人,他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曾有一段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为何“独服曾文正”?一个“独”字,已经无限高度。就这位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输文***...”的伟人,又何曾服过谁?所以,有这个定论,啥也不用说了。
关于争议,有人说曾国藩实际上是***不眨眼,对降兵许下活命的承诺,但随后背信杀死对方,丝毫不以为耻。
至所以给儿子写那么多教化的家书,是因为曾氏家族富贵之极,也危机四伏,封建时代的世袭制度,他儿子己经不需要像他那样拼博努力,展示枭雄的才能,只需要保全性命,就会顺承享受富贵荣华。@悟空问答 @微头条
很多人说汉高祖刘邦,开口一个流氓,闭口一个流氓。就是看了史书记载他先生青少年时干了许多好吃懒做,回四处旅游,不干农活,不务本职工作的事。结果就成了后人攻击他靠江湖手段灭项羽,杀功臣的性格由来。仔细一想,哪个出头的檩子没点屁事。
说回来,曹操这个二楞子在青年时也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人。他家境也不是太有钱,却能有点钱让他到处跑。恐怕就干过敲寡妇的门,养成了专好***的怪异嗜好。
曹操这个人命好,碰上即将大乱的世道,这世道正好给放荡不羈者以活动空间。他有点钱,可以呼朋唤友地下酒馆,逛青楼,结豪杰,亲官吏。这为他后来闹事打下了基础,植下了人脉。
他脑瓜灵活,又有关系,学习又好,一考功名,一举孝廉,旋即进学校培训,***,誓死效忠汉朝。开始正式为朝廷服务。以致后来汉献帝数次发难,曹操也沒虐待他,权势薰天时,也不敢篡汉。这个人物,实在是个人物,好好孬孬兼而有之。
少不更事,风流洒脱,吃喝嫖赌,一身痞气,实在是瑕不掩瑜。
曹操年轻的时候,真如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点评前半句说的,是个具有着正义感的英雄能臣。
曹孟德22岁举孝廉,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一个首都一个区的片警的头头。
当时洛阳的达官贵人很多,所以京官难做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热血青年曹操正义感爆棚,做其事来铁面无私,所以京剧里给这位弄个大白脸我觉得有点不太公平,至少在青年时期,是个黑脸。
有一次,曹操带兵丁巡夜,此时已经宵禁,却有个大宦官的侄子在街上随便乱窜,曹操当即就叫人把这个人抓了,手下提醒,这个人惹不起,后台老硬了。
曹操不管这套,依法办事,宵禁外出,杖责五十,结果这个人不经打,给打死了。
这个事情一传出去,着实把这些官二代们给吓坏了,从此在洛阳北部是不敢再造次,但是,达官贵人们却不肯罢休,明里治不了你,就暗里,于是不久,曹操就被调到了顿丘做官,远离了政治中心。
不久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的机会来了,面对黄巾军,曹操不为所惧,靠战功做到了济南相,在当地依旧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当地治安一时间大好,经济状况也跟着上去了。
但是,不久,董卓专权作乱,曹操一片赤诚之心,辞官回乡,起义兵讨伐讨伐董卓。
年轻时的曹操天生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急忙调兵遣将予以镇压。曹操在这时得到重用,由议郎升为骑都尉,又因追随黄甫嵩、朱隽进攻黄巾起义军有功,被提升为济南国相。国相就是中央***派到各王封地处理政务的官吏,职位相当于郡太守。
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曹操到任济南后,马上敢作敢为地干了两件震惊世人、彪炳史册的事儿。
第一件:大刀阔斧整治官场,奏免贪官污吏。曹操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复杂,此时的济南也是一片乱象。“(济南国)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汉时大县称令,小县称长,所谓“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长期以来,济南国内的县令、县长,大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却因为后台太硬,历任国相均不敢管治,也不敢向朝廷举报。曹操一上任就奏免了百分之八十(或谓“奏免其八”是免了8个令、长)。这一来,上下无不为之震恐,违法作乱的官吏纷纷逃往外郡,济南境内一时变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曹操初政之时,就表现出了廓清吏治的决心和重教尚法、倡廉惩污的政治家风范。
第二件:心怀坦荡禁断淫祀,移风易俗。“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汉初,刘邦的孙子刘章因诛除诸吕有功,被封为城阳王,死后城阳国为其立庙祭祀。后来,青州等地纷纷效仿祠庙越来越多,其中济南国最多,一国之内竟有600多处祠庙。祭祀的排场也越搞越大,一些商人竟然坐着两千石官员才能坐的车,穿上国相、太守才能穿的服装,并且有歌舞艺人边跳边唱,奢侈的祭祀之风越来越甚,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历来官员却没有人敢于加以禁绝。曹操到任济南后,一举将祠庙全部摧毁,并下令严禁官民再搞祭祀活动,一时间境内无人敢再提奸邪鬼神之事,民风民俗由此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义》也曾记道:当时为刘章立祠、顶礼膜拜之风遍及各郡,“备置官属,烹杀讴歌,纷籍连日,转相诳曜,言有神明,其谴问祸福立应,历载弥久,莫之匡纠。唯乐安太守陈蕃、济南相曹操,一切禁绝,肃然政清。”曹操不顾重重压力和阻力,大行为国除弊、为民造福、移风易俗之举,更是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不同凡响的胆识和气魄。
曹操年轻时就建立名誉,一鸣惊人,所以任职济南国后,他踌躇满志,一展身手,显赫的“政绩”为日后发展积累了“政治资本”。
不过,曹操在济南放所做作为触动了当时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得罪了朝廷和地方权贵,地方豪强也对他恨之入骨。曹操担心遭受打击报复、招致祸端,在干了一年的济南国相后,便向皇帝提出了辞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违忤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据记载,曹操回到家乡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应该说,鉴于当时的情势,曹操称病归里,实际上是韬光养晦、沽名钓誉的绝好机会,也是进一步“充电”的大好时机。隐居乡下仅有年余,32岁的曹操即被征为都尉,再一次踏上了前进的路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先生的人物传记1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先生的人物传记100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