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两点严格意义上来讲直接关联意义不大,土木堡之变的失败有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明朝军队错误的指挥和也先的正确策略,两相对抗无异于下驷对上驷。明军当时有四十万之众,战斗力绝对不低,但是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所以明军大败。不过这只是一方面,笔者对于这场大败实际上还有一些思考。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重大举措,从明成祖开始倾全国之力支持郑和下西洋,并且一直延续到朱瞻基主政时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成功地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东亚朝贡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建立了起来。整个国家的威望真正建立了起来,中国的商品通过官方的渠道也走向了世界。
不过,郑和下西洋的代价也是存在的。郑和下西洋前后共计七次,所花费的金钱根本就无法计算,根本就是不惜成本的贸易。而且,东亚朝贡体系下所有的贡使基本上都是厚往薄来备偿其价,中央的财政赤字其实应该是不低的。而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导致,土木堡之败前,军队的后勤补给可能会出问题。历史上所有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外乎两点,第一军粮被夺,后勤无法保障。第二,奇计偷袭,出其不意。但是,第二种方式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因为冷兵器为主热兵器为辅的时代,军队的大批量成建制消灭的可能不大,大规模消减军队只可能是投降。虽有可能被骑兵冲散,但是只要有粮草辎重很快又会再次重整旗鼓。但一旦粮草耗尽,很快就会有大量军队投降倒戈或者临阵脱逃。所以,笔者认为,土木堡之变很有可能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对于国家耗损过大,以至于后勤补给上出了问题,才导致大败。
国家安,注意相。国家危,注意将。郑和下西洋虽然有耗国力,但不是主要原因,不至于到不能打败瓦剌地步。至于失败,朱瞻基时代的三杨辅政一个个已故去。而明英宗朱祁镇是太监王振一手带大的,产生了依赖和感情上的信任。太监王振独霸朝政,排挤朝廷官员,渐渐的权力掌握在太监王振手上,而王振又不懂军事,觉得小小的瓦剌不值一提,想从军事上加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督促皇帝御驾亲征,结果中了也先的诱敌深入之计。然而继位的朱祁镇很年轻,生长在深宫之中缺乏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失败在所难免。至于于谦,救时宰相,力挽狂澜,弃车保帅,立一个废一个,全力组织北京保卫战,挫败也许的诡计阴谋,也先只能把朱祁镇送回去。回去的朱祁镇已是被架空的太上皇,受到明代宗朱祁钰的猜忌,被囚禁在南宫。经此一难,到夺门之变重新复位,让朱祁镇在政治上迅速走向成熟,于谦是有功之臣,性格过于耿直,被石亨,曹吉祥,徐有贞陷害,然复位的功臣让朱祁镇不得不杀于谦,不然***师出无名,不得已杀了于谦而稳定自己的皇位。然功臣权力太大,逐步除掉那些帮他复位大臣,大权独揽
郑和末次下西洋是从1431年宣德六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结束,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非常遗憾没有绕过好望角,否则极有可能开启十五世纪中国大航海的新时代。更可惜的是一代航海家郑和在这次归途中去世了。
没有了郑和的大明帝国依然在明宣宗的治理下如日中天。随着郑和远航的朝贡贸易扩大了天朝的国威和势力,也同样增加了朝廷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还可以增加军备,在对蒙古的战事中让明军保持压制态势。
这一切到了16年后,1449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情形急转直下。集永乐、宣德近四十年国力积蓄之大成的50万精锐在土木堡一战全军尽没,神机、五军、三千等三大营连带三朝元勋宿将一网打尽。英宗被俘,瓦剌铁骑饮马北京城下,一时间大明朝风雨飘摇如同北宋靖康末年……后边的事诸位看官都知道了。
有一种阴谋论(是否阴谋存疑)的说法是,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内阁文官集团的阴谋,利用这个机会清除元勋集团,以达到限制皇权的目的,之后的结局似乎也印证了这个结果,从此以内阁首辅为主的文官集团开始了和皇权的博弈。那么这和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上述阴谋论的逻辑,郑和本人恰好是永乐靖难的功臣元勋。永乐二年燕王府太监马和因靖难军功被朱棣赐姓“郑”,于是日后叱咤远洋的三宝太监郑和隆重登场了。在永乐宣德两朝,郑和始终是皇权团队的核心成员。与其他小伙伴不同的是,朱能、张辅等人是明军陆军部队的核心,而郑和后来成了大明远洋海军的缔造者。
在没有飞机的时代,永乐宣德时代的明军步军不但可以抵御蒙古铁骑的进犯甚至能反攻蒙古各部;而郑和统率下的明军水师,扫平近海的同时甚至做到了巡航远洋,战无不胜的地步。这已经超越了朱元璋时代,可以说这是永乐大帝一手制定的一个伟大战略,通过靖难功臣集团取得的陆、海战略成就,进一步巩固自己夺位的合法性,同时压制了洪武建文两朝的南京文官集团,因为他们或支持或同情懿文太子朱标及建文帝,不利于永乐***的执政。
陆军在朱能去世后还有张辅,北防蒙古,南平安南交趾,战功赫赫;海军有郑和七下西洋,扫平东南亚,完成永乐盛世最后的华章,海、陆并进,相得益彰。可以说自洪武始,永乐宣德及正统十四年之前,是大明朝文官官僚集团最难熬的岁月,因为他们一直忍受着朱元璋朱棣父子皇权的无情压制。
拯救者于谦
时间来到了1433年宣德八年这个窗口节点,这是郑和最后的时刻,从此再无下西洋。而随着郑和的逝世,明成祖当年制定的海陆并进的战略,遭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平衡被打破了。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文官集团得有多么开心。硕果仅存的张辅,失去了重要的奥援,独木难支,也在以后的岁月里垂垂老去,至土木堡之变时,年已七十五岁高龄的英国公太师张辅竟然无法参与军事部署,只能与那些他曾经带过的光荣部队一起为大明尽忠了。
所以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结束,直接导致了永乐时代精心布下的以元勋集团制约文官***的战略破局,从而带来了蝴蝶效应:土木堡之变的结果被文官集团利用从而结束了明朝皇权独大的时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