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信手拈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信手拈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4、《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权威性的史书:
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有文字记录时起,先圣们写下了,留存了丰富的文化,科技,文学,艺术,军事,等等门类齐全的历史书籍。
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秉持精神传承,勤奋努力,开拓创新,奋勇拼搏所获得的光辉结晶。
文化类:
甲骨文:
《周易》是历史书籍里面最包罗万象应用最广泛接受历史检验时间最长的史书。
儒家学说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其主张思想是;核心仁义,和合为贵,平治为本。
道家学说包括《道德经》《庄子》其主张思想是;天下无为而治,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对后世影响巨大。
禅宗学说包括《鬼谷子》其主张思想是;见性识心,混元归一,秘宗无念,顿悟成佛。
科技类
中国的史书,从记叙的严谨性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史和野史两类;从体例来说,又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种。
隋唐以后,正史大多都是官方修撰,考据精确,但也掺杂了许多当时人的私货;与此同时,编年体史书在沉寂了几百年后又大放异彩,成为了学术价值不亚于官修正史的史学著作。
2.《春秋》/《左传》:有关春秋时期最权威的编年体史书,比《史记》成书还早500年。
3.《战国策》: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对战国的历史有比较权威的记叙。
4.《资治通鉴》:司马光与司马迁能并称“前后两司马”,靠的就是这一本跨越千年的编年体史书。
5.《三国志》:有关三国时期的唯一一本正史,不信它我们又去信谁呢?
6.《汉书》:第一部断代正史,班氏家族两代人的心血,使得他们堪与司马迁匹敌。
7.《金史》:尽管这是一本由蒙古人根据女***的史料修撰的史书,但是必须承认,在宋、辽和金的三朝里,这本史书是最经典、最精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五史,是以司马迁的《史记》为开端的,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平心而论,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司马迁写《史记》可谓是用尽了一生的心血,他因为“李陵案件”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在身心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果不是因为对修史的热爱作为支撑,或许连活下去的意义都丧失掉了。《史记》成书之后,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只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其实,《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古典文言散文的光辉典范。所以,我认为它作为群史之首是没有异议的。
除《史记》之外,排在第二位的我认为是刘向的《战国策》,此书叙事生动形象,用字如练。虽然它不在二十五史之中,但对研究东周后期的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排在第三位的,我选择左丘明的《左传》,第四位,我选择吕不韦的《吕览》,接下来的依次是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
其实王勃写这篇文章时他己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在京都混不下去了。他对官场文坛失去了信心。这次去海南探父就是在寻找出路。虽然这次路过南昌参加阎公宴会并不是做为主宾被邀请而是闻其名,席间并没有让其作序但是当场宾客文人没有为这次宴席上的文人写的诗文写出好的序文。于是王勃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但从王勃的骈文中还隐隐的透出对士途的沮丧和怀才不遇心情。因此这篇文章表面上看对山河对滕王阁的描写的实际上他间接的述发了自己苦闷的心情。所以要从作者的背景和真正的表达来理解。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创作的一篇著名的骈文。
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阳节,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本意让大家作诗夸耀他的功绩,并且已经提前安排自己的女婿宿构了序,准备当场夸耀,不料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正好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抢了风头,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
都督阎某本来不悦,认为王勃狂傲,然而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候,决然而起,赞曰:真天才也!此文当传不朽!可见王勃当时语惊四座、才华横溢的场面!
序文由南昌的风貌写到滕王阁的雄伟壮观,赞颂了重修滕王阁的洪州都督阎某,接着写登阁远眺,景色层次分明,引发千古绝唱“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传颂,公认为是写景物的千古绝唱。
接着从宴会***生发感慨,从自己的人生际遇,表露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历程。抒发仕途坎坷之感;然而,自己志向远大,“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困境中,也绝不会改变自己的青云之志,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处于困境中的人,催人奋发,鼓励人无论处于何种困难境地,都要坚强,决不放弃自己的高远志向,所以这篇文章传递的是响当当的正能量!
最后以自谦之辞作结。这是一篇内容和形式兼美的作品,全篇对偶,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这就是最难写的“骈文”的形式;而且几乎是通篇用典,信手拈来,自然而恰当,典雅而工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信手拈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信手拈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