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邑县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邑县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洛阳,以前也不是省会。
天下之中,一般形容的是。
真正的地理位置的天下之中在驻马店。
当然,郑州以及嵩山更是天下之中,这主要是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考虑。
洛阳是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也是天下之中的一部分,号称天下之中,只是相对而言,跟省会不省会没有特别大关系。
因为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是周王室奠定的,那时南方大部分没有开发,政治中心在西部的关洛,现在谁都不敢说自己是中心,至于为啥连河南省会都不是,主要因为现在的南北交通动脉被京广线取代,成就了郑州,东西向的陇海线随着长江沿线的不断开发,地位也不断下降,所以交通上已经没有了天下之中的地位,地理上我认为还是比较重要的。
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有铭文,其中有一句,“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就是武王铲除殷纣,告祭于天,武王表示要在中原建都,施行自己的统治。
《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时期,王在丰京,让召公经营洛邑,以完成武王的心愿。周公反复让人占卜,没有不吉之兆,于是营建新邑,迁移九鼎,并且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下图: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所以说,曾经天下之中的是“洛邑”,而不是“洛阳”。
看看周成王时期营建的新邑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成王年少继位,周公***惹群弟生疑。殷纣之子武庚叛乱,管叔、蔡叔随之作乱。新邑落成之后,成王迁殷遗民于此。召公为保,周公为师,接着东伐淮夷,扫灭东夷势力,灭了奄、薄姑,重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
周王朝的丰、镐旧京都在陕西,现在西安附近,是西来的***。而殷商的旧势力在东夷。建成的洛邑在丰镐与东夷旧地之间,差不多就是中间。这是周王朝加强统治的策略。武王的理想就是在天下之中建都,让四方的诸侯朝贡时所走的道路几乎是均等的。在当时西周的统治情形下,洛邑确实是天下之中。
下图:西周地域图
不过看事情不能一成不变。当时的地域地形洛阳是天下之中,不见得永远都是天下之中。这个“天下”如果泛指全国,在不同的时期也范围不同。
无聊逻辑,洛阳辉煌时,中国其他地区大都是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一直辉煌,一切只是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要以历史终结论看待问题,要保持历史发展论。不然这样无聊的问题越来越多,历史上牛掰的人多了,最终都是没有活到现在,如此反问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吃饱了,无事可干。
这是一个脑残的问题,希望大家查一查,这是谁提出来的?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个脑残人士到底长的什么样?像这类问题在这里换着花样的题,不知提过多少回。
谁也别牛?不管是多牛都现在都不是国都。现在的首都是北京。你也不是北京。
从最早文字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在春秋时期称古代中国为“华夏”,《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现在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人的伪书)比较可信的记载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根据孔子整理上古史料时的考据,“夏”与“华”属于同义词,两个字相互通用,华夏也称“诸夏”、“中夏”,因此,中夏又可以称做“中华”,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解释是:“‘华夏’指中原诸侯,和诸夏的涵义相同。”
可见“华夏”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是地理方位上的称呼,或者是“夏人”和“华人”居住地的统称,并没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民族属性,华夏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并非一开始就有民族属性。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开始有了大量自称为华夏人的移民,由此产生“华人”一词,这一概念逐步演变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但对“华夏”的来历、含义,历代学者各有说法,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其中“夏”的起源最早,来源于三代中的夏朝,大禹时期还没有夏的概念,但到了儿子启的时期开始称禹的儿子“夏启”或“夏后启”,这时候“夏”的概念是由地名转为国名或族名的,与现代的民族属性有很大区别。古籍中将夏做为中原,“蛮、夷、戎、狄”做为四方,所以,“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这里的“中国”只是就方位而言,与今天的中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余其宅兹中或”,“或”是古字国的意思,一般指京师或都城,这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的都城或中原诸侯,其范围有限,与华夏的范围相同,疆域不过“方三千里”而已,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概念。现代意义上中国一词的使用最早开始于清朝,清***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派出的使臣全称为“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这是首次在正式外交场合使用中国这一概念,而之前的称呼则比较笼统含糊,比如“天下”、或者是“四海”等。
“华”的称呼也始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并多次出现,比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等。从这样的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华”和“夏”、“戎”都是并列关系,其来源与“夏”有着异曲同工的痕迹,源于族名的可能性更大,但族名完全不同于人种意义上的民族,这与后来国外称中国人为秦人、***、唐人类同,并非是民族概念上的称呼。
后来的古文字学家们对“夏”和“华”都有训诂研究,《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又说“华,荣也。”这一释义使两个字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夏和华最早是两个并称的族名,而且“夏”字本义并无人的涵义,应该是“居住在河洛中原地区的夏人”更为准确。而之后的解释则更为夸张,流传比较深入的解释有唐代孔颖达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对此解释,现代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受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附会和美化,不足为凭,与孔子时代的解释有明显缪误,毕竟孔子亲自整理过古籍文献,其解释应该更权威。当然近现代的学者们也有各种解释,有说是来自地名的,也有通过民族学、人种学概念推论为来自图腾崇拜的。
就“华夏”这一概念来说,早期所指是中国这一地理称谓是基本明确的,仅仅是地理范围上而言,并无民族的涵义。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同为炎黄子孙,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拥有共同的华夏文明,才形成了近代以后的华夏民族,应该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单纯的人种学上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邑县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邑县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