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万国公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
  2. 怎么样能让自己变的更有见识?

万国公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 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办 主办人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起初仅仅为了宣传宗教 后来因为经济问题逐渐演变为非宗教性质。是近代中国发行最久 影响力最大且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种报刊

中国近代有两份名叫《万国公报》的报刊!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一下 维新派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创刊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报名与英国、美国传教士所办之报相同,因为上海广学会编的《万国公报》在***官僚中行销有年,故袭用其名,以利推广。《万国公报》每册有论文一篇,长篇则分期连载,除转载广学会和其他报刊外,撰文未署名,实际出于***、麦孟华之手。

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汪大燮为主笔

这份刊物以宣扬***教为目的,却因其刊登了大量介绍西方文章,而对晚清中国的现代化萌芽产生了重要作用。

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晚清时期,美国在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了刊物《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刊登的西学文章固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刊登的文学作品,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分析与解读这些作品,既能揭示其本身的特定意义及内涵,也能加深对《万国公报》这份刊物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主体是中国***徒和传教士,因而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发现传教士与中国***徒对文学的理解,其文学观念就蕴含于作品的形态与特色之中。而他们的文学观念及创作实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变革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第一章是全面介绍《万国公报》这份刊物,使读者对其发生、发展与衰亡能有大致全面地把握。

第二章主要是对文学的内涵予以界定并据此梳理《万国公报》的文学作品。

回答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晶

《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教会创办的报纸中最具有影响的,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它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对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

林乐知

林乐知是美国监理会的传教士,他在1860年来到上海,先后供职于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等,主要进行教育和文化工作。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教会新报》,该报每周一期,内容主要是传播教义,但发行量很小,并不是很成功。1874年,《教会新报》被改名为《万国公报》,仍然是每周一期。改名之后,林乐知将多数版面用于报导新闻,希望将《万国公报》的受众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万国公报》主要包括时政新闻、宗教宣传、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但销量仍然不佳,读者仅限于少数******。1883年,林乐知因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他自己创办的中西书院的经营上,因而无暇抽身办报,导致《万国公报》不得不暂时停办。

韦廉臣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了文化机构同文书会(后改名为广学会),林乐知也加入其中。次年同文书会决议重新发行《万国公报》。1889年,《万国公报》重新开始发行,林乐知负责主持,但此时《万国公报》已经成为同文书会(广学会)的机关报纸,改为每月出版一期。新的《万国公报》主要的目标读者是官僚士大夫,期望通过《万国公报》影响中国的统治阶层。与此前相比,《万国公报》既包括新闻、自然科学知识等,又增加了时评。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作为晚清的一份教会创办报纸,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晚清“大V”的发展历程。

说《万国公报》就不得不说它的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晚清那时候,各国的教会都纷纷赶来,想在中国混成“大V”,林乐知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860年来到上海,进行教育文化之类的工作。

林乐知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他想到了创办报纸进行教会宣传,所以在1868年的创办了《教会新报》。这份报纸开始的时候只是宣传教会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量……

所以开始的时候满怀信心,阅读量上不来,林乐知赶紧改名,从《教会新报》变成了《万国公报》。林乐知还敏锐的感觉到,也许是自己选择的“发文领域”有问题,所以适当的扩展了内容,加入了一定量的时政新闻和科学知识。

但是,小号毕竟是小号,想凭着这些内容吸粉,还是很困难的。坚持到1883年的时候,林乐知看着少得可怜的粉丝量,又瞅了瞅自己一堆要忙的工作,忍痛“停更”了

这一停,就是4年时间。1887年的时候,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了同文书会,这是一个大的出版机构,林乐知也加入进来了。

同文书会知道了林乐知搞过一个《万国公报》,觉得这个号虽然没啥粉丝,但毕竟是个老号,决定帮助林乐知接着搞下去。

于是,《万国公报》接着更新了。这次走的是精品路线,每月一更,主要吸引中国官僚士大夫作为粉丝。内容嘛,自然是倾向于新闻、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最火爆的时评。

怎么样能让自己变的更有见识?

我在回答您这个问题时,就该抽自己,因为您在思考这问题。而我连思考都没有。

喜欢纯手打,写给您,也写给我自己。

怎样让自己变的更有见识。

最好的方法,坚持多读书。书会让人更有修养。

多看新闻,不能让我们同时代脱节。多看时评,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当然这些贵在,难在坚持,持之以恒,咱们共勉吧。

我是一名戒烟者,今天第8天。19年烟年龄。注册账号,也主要记录,监督自己。有意戒烟者,或戒烟在路上的兄弟们,关注我,或留言我,一起戒烟,我看到必回,

1,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因为在那些经典的书籍中往往能找到大智慧,并且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那最好不过了。尽量把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久而久之,就能积累不少谈话的素材。

2,多看一些优秀的电影,尤其是通过经典的小说翻拍的,都十分有意义,一些经典的台词有时也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感叹着经典电影流芳千古强大的生命力。

3,多出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看一场话剧,听一次音乐会,参加某个艺术展览等等,出去体验一下更美好的生活,总比一直宅在家里要好。

4, 多去参观一下著名的名胜古迹,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名胜古迹很多,当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它的庄严和肃穆。要是能够了解它的历史由来就更好了。

5,多认识一些有丰富经历的人,经常和他们聊聊天,互相分享所见所感,有时能起到扩大知识面的作用,也许他的某一句话就会触发你的灵感。

6,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不仅能扩大知识面,也能解决实际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类时评素材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