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票证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票证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实行粮食的***收购和***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有时连都城的粮食都难以保障,从而造成***危机。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粮食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时期。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生国家***的稳固。
我第一次用粮票买饭吃,是往粮站 送公粮,1***3年,那一年冬天,生产队收获的玉米,已经晒干了,为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要把这些玉米送到粮站去。
粮站在公社所在地,我的村子离粮站25里路,这也是全公社离粮站最远的村子了。因为路远,第一天队长就安排好了人员,把玉米装在口袋里,过了秤。我们是山区,没有车,也没有车路,要用毛驴驮。
第二天早吃饭,没有表也不知道几点,反正很早,来到生产队的库房,饲养员已把毛驴喂得饱了,在队长的指挥下,给毛驴备上了鞍子,把装粮食的口袋放在鞍子上,个大的毛驴驮了一百四五十斤,小点的毛驴驮100多斤,五头毛驴驮了600多斤玉米。一切安排妥当,队长带我和张哥一起去送粮。我是最小的社员,当年16岁。
路上也还顺利,毛驴被压得走的很快,到了粮站,先把粮食卸下来,让毛驴息息。交粮的人很多,只好按顺序排队,总算轮到了,粮管员一看粮食,干湿标准也达到了。于是赶快过磅,过完了把粮食倒进库房。开了入库单,队长拿了,就赶快去饭店吃饭。
按生产队的规定,来粮站送粮,队里补助每人一斤粮票五毛钱。那天我吃了三个蒸馍,两碗菜(只有***和粉条),一个蒸馍二两粮票五分钱,一碗菜一毛五分钱,总共花了四毛五分钱,六两粮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粮票。
当年我们生产队的征购任务也就4000多斤,可是就按今天这样送,也得七趟,才能送完,来回步行五十里路,可那时因为年纪小吧,也不觉得很累。倒是去公社所在地看了看,还很高兴的。
粮票,特殊时期的产物,对于我这个60后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三个不同时期,粮票在我的中扮演着三个角色。
八十年代初期,我正在上高中,学校食堂吃饭要买饭票,粮票用来买饭票,这是它最基本的属性——配额十货币。
八十年代中后期,粮票的功能渐渐弱化,大学期间每月发三十五斤粮票,学校食堂吃饭需要粮票,街上吃饭已经不需要它了,所以同学们都有了结余的粮票。于是,我和几个同学永豆瓣酱换去粮票,然后再去市场上卖掉,轻工俭学换来了我的第一把吉他。
九十年代,粮票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市面上有充足的米和面粉,都不需要粮票可以买到了。粮票的功能基本消失,但我手里还有存货。后来有了孩子,他们翻出粮票问这是什么,我就讲给他们听“粮票的前世今生”,它成了我的收藏品。
粮票,终于演绎完自己使命,成为一枚枚收藏品了。
我是九零后,对于粮票来说我也是陌生的,当初只是在书本上和老爷爷们的口中得知,真正看到过还是在我爸晒他心爱的旧书的时候看到的,粮票对于他们那个时候来说是珍贵的财富,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就是回忆的载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票证背后反映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票证背后反映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