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8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倾国倾城”的女子,历史上真的有吗?
  2. 李牧大败匈奴。读后感?
  3. 张耒的词作《风流子》该如何赏析?其中有何典故?

“倾国倾城”的女子历史上真的有吗?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女子,究竟长什么样子的,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审美标准也各有不同,只能说环肥燕瘦,各取所好。

但若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倾国倾城的女子是存在的。我们不妨来看看,除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外,还有哪些因美貌被载入史册的女子。

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1、一顾倾城,再顾倾国

汉武帝时,有位名叫李延年的宫廷乐师,很受武帝的赏识。有一次,他在汉武帝面前唱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武帝听了急忙问李延年:“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李延年还未回答,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笑着说道:“有这样的佳人啊,她就是李乐师的妹妹呀!”武帝立即召见李延年的妹妹。一看,果然是貌美如花,于是将她留在身边,称为李夫人。李夫人不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很受武帝宠爱。

这段历史被写进《汉书·外戚传》。可惜,红颜多薄命。李夫人并没有陪伴汉武帝很长时间,几年之后患病而亡。汉武帝对李夫人的离世也是悲痛不已,有一段时间都无心打理朝政。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诗叫《李夫人》,最后一句的“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可谓道尽了汉武帝当时的心境了。

02、娶妻当得阴丽华

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玉儿她是一名乐妓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萧宝卷皇帝被潘玉儿的美貌所震惊,把她纳入了皇宫,并把她分封为贵妃,对她宠爱有加。从此以后,萧宝卷皇帝尽情的放纵并且沉浸在潘玉儿的美貌中不能自拔,从此不问朝政,只在意身边的这位绝世美人!他这一举动引起朝中的大臣不满,几年后,萧宝卷皇帝就被人***,后来,梁武帝执政,潘玉儿自然落到了他的手中。

梁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爱江山也爱美人,不过他的手下大臣劝劝他不能纳潘玉儿为妃子,认为眼前的这个女人是红颜祸水,如果单在皇帝身边,只能迫使朝代更快的灭亡!梁武帝在无奈之下,只能听信手下大臣的意见,放弃了心中生发的这种想法,后来他把潘玉儿赐给了对她垂涎已久的大将田安,没想到潘玉儿宁死不从,被皇上囚禁在监狱里,最终被人迫害!历史古籍中还曾有对潘玉儿的一番记载,就算是在她死后,她的美貌也久久萦绕在人们心中,使得人们不能忘怀!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人物肖像也偏重写意,因此不好直接根据历史记载去推测一个人的美不美,况且千年来国人的审美标准一直在演变,即便那时候公认的美人也未必与当下审美观契合。

关于“倾国倾城”的最早记载是在《汉书》里。当时的宫廷乐师李延年作了一首歌曲《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歌曲中说的佳人是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

汉武帝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问众人世间真的有这样的佳人?李延年和平阳公主就趁机将李夫人推荐给了汉武帝。据说汉武帝一见李夫人就为之倾倒,惊为天人啊!李夫人家是音乐世家,本人能歌善舞又非常漂亮,汉武帝一直宠爱有加。

后来李夫人生儿子之后就得病去世了。得病时容貌大不如前就拒绝见汉武帝,在汉武帝心中永远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李牧大败匈奴读后感

1.做一个不可替代的员工,提高自己的职场生存能力

赵王让之,李牧如故。

王强起之,李牧曰:“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坚持自己对匈奴的策略。赵王要李牧重新出山,李牧提的也是让赵王同意继续沿用之前的策略。

李牧这么自信,这么有底气,是因为他知道,只有他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对付匈奴这种游牧民族最有效。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带出来的团队或者做事方法也不尽相同。

示弱于敌,趁其不备,突然攻击,穷追猛打。首先麻痹对手。能尔示之弱,远而示之近。让对方思想麻痺,防守松懈。然后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突然全力发动攻击,最后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决不会给对手重新组织兵力防守的机会,穷追猛打。力争一战解决问题。

秦军进攻匈奴时只能是"逐"而不能"破",***也说"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随草,居处无常,难得而制"(《汉书韩安国传》)。

直到汉军组建了具有同等机动力的大骑兵集团,***用快速进攻、远程奔袭、连续作战、高速追击等战法,才逮住飘忽不定的匈奴骑兵。 赵军的战术体系和秦军一样,也是以步兵为主力,战车兵为"羽翼",骑兵为"伺候",机动性远低于匈奴骑兵,无法迫使其接受会战,要想歼灭匈奴军队只能另想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赵匈此战与一个多世纪之后的马邑之伏非常相似

张耒的词作《风流子》该如何赏析?其中有何典故?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性格最接近苏轼的,他的生活经历也和苏轼差不多。十九岁丧父,科举中第后不久,他就被牵扯进北宋党争中,此后的经历就是一贬再贬, 61岁抑郁而终,《风流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如下:

从这首词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张耒因为恩师苏轼的缘故,遭遇贬谪离开家乡,与妻子天各一方,触景生情所做的一首写景抒情词。在词中,词人虽然引用了相当多的典故,却没有让人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反而感觉语言浓厚醇美,可见词人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底之深厚。下面我们分句欣赏一下: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亭侧的平地上,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近了,秋天捣寒衣的季节也到了。

这一句话中就有三处用典:一是“木叶”,来自屈原笔下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屈原以后,“木叶”也成为描写秋景兼乡思的妙词。如唐代沈佺期的《独不见》诗中就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的诗句。

二是“亭皋”,来自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亭皋千里,无不被筑”。王先谦《汉书补注》曰“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边地,故以平言”。所以“亭皋”我们翻译为水边的平地。

第三个是“捣衣”,李白有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唐代,士兵们的衣服是自己家里准备的,***不管。所以到了秋天农闲季节,妇女们就会在家用捣衣棒把衣料捶打柔软,然后做成衣服寄给戍边的亲人。

首句中的“木叶”、“重阳”、“捣衣”都蕴含着思念亲人的意味,词人用在这里,从侧面表达出了对妻子的思念。

无奈心中愁思太多,以至于刚到中年就两鬓生出华发,要是将菊花簪在发间,恐怕菊花也会羞恼。

这一句运用庾信和潘岳的典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作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