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书中的人物传记阅读理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魏书中的人物传记阅读理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包含24个人物传记。
分别是: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韩浩、史涣的地位和权力在他们在世的时候比五子良将都高,比个别人高出不少。
韩浩、史涣并称韩史的唯一原因就是两人共掌禁军,是曹操亲卫队的头目。一般称“中护军韩浩”、“中领军史涣”,按官职来说分别是监察和统领,但实际上不会这么分工。史涣病逝以后,韩浩把中领军也兼了,所以也称护军、领军韩浩。因为这个位置涉及到武官的选拔、军队的监督,权柄很大,发展到后来表面权力也有三分落到实处,所以继任者的地位都很高、很厉害。即使是曹操时期,这两人(特别是韩浩)的权力也非一般将领可以相比。
韩史的位置,横向对比相当于蜀汉的赵云、向宠、陈到。赵云虽然地位不比关张马黄,能合传有一定个人因素,但五子将相比五虎将差得更远。纵向对比,我想到了林冲。小时候误解“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头衔,万万没想到八十万禁军有许许多多的教头,一个教头只负责几十数百人的操演,半点权力没有。而那个***想中可以统领禁军的人、放到三国,在曹魏就是韩浩或者史涣。按汉制禁卫设领军、护军、监军和都护,曹操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这个“中”很可能是中央的意思,随着曹魏都督制的建立和完善,地方都督设护军守卫,但其头目不能称中护军,一般称都护军。曹操眼中韩史的地位肯定高于五子将的平均值,不说五子将的出身(和晚节)问题,找禁军头目比地方将领难多了。早年曹操亲征,这两个人是全数参与的。
再说韩浩和史涣个人。《三国志》的评价是“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浩智略足以绥边。”事实也是如此。韩浩的地位比史涣高,首先他比史涣多活了六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个位置只要不出差错是稳升的,而且政治风险很低;其次韩浩的才能确实比史涣强,曹操征张鲁以后下头建议让韩浩留守汉中,符合“智略足以绥边”的评价,不过曹操还是把他带走了,因为禁军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禁卫头子不能太抢戏,如果你表现很出彩,说明你老板总是打败仗,或者险情频发,间接说明参谋是一堆废物。这个位置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稳。像笑话里说的,老板不会选那个技术好到能把车停到悬崖前面一米的老司机,会选那个永远不开车上崖的人。当然打仗总不免被逼上悬崖,曹操禁卫的表现都还可以,没出过乱子,间接说明韩浩和史涣的能力,至于他们真正的技术大概只有曹操知道了。像向宠那样在大败中收拢军队撤退的神技,背景板是夷陵连营被烧成渣渣,我想曹操是不会想体验的。
回过头,结论的前提是韩史在世时。至于以后,或者论峰值,五子将的方差太大就不好说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书中的人物传记阅读理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书中的人物传记阅读理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