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船政的重要历史***,船政历史故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船政的重要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船政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船政学堂主要人物和事件?
  2. 1866年中国发生了什么?
  3. 晚清发展海军是不是错误的战略决策?

船政学堂主要人物和***?

船政学堂是全称叫福建船政学堂,是清王朝公元1866年在福建建造的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船政学堂主要人物有严复,萨镇冰,刘步蟾,邓世昌近代海军将领,***就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船政学堂覆灭。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院,主要人物有林则徐、魏源、洪秀全等。林则徐是船政学堂的创办者,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提倡洋务运动

船政的重要历史事件,船政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源是船政学堂的教官,他在教学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洪秀全是船政学堂的学生,后来成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船政学堂的***包括学生们的反对洋务运动的***、学堂的改革发展等。船政学堂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6年中国发生什么

1866年12月11日(十一月五日),左宗棠与日意格、德克碑最后敲定船厂规划:兴建工厂与船厂,以修造船舶,制造所需机器;建立船政学堂,以培养造船和驾船人员;雇用外国工匠造船制器,并教导中国工匠和训练艺童;建设船槽、铁厂各一座,以备修船和炼铁。

12月23日(十一月十七日),福州船政局在马尾动工兴建。船政局的求是堂艺局开学。

船政的重要历史事件,船政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66年11月12日 (农历十月初六),诞生。

1866年(清同治五年)11月12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诞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行医于澳门。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未被***纳,遂赴檀香山,于11月24日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船政的重要历史事件,船政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晚清发展海军是不是错误的战略决策?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清***做出的最错误的战略决策就是没有继续大力发展海军。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发展海军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军备水平的捷径。众所周知,海军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事业。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海军也是最快看到投入成效的军种。从1881年第一批外购的“超勇”级撞击巡洋舰开始到北洋海军成为一只不容小觑的海军舰队实际上仅仅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诚然,这种外购军舰的行为不能从长远上提升清军的战斗力,但是这确实在短时间内填补了晚晴海防的空白。

其次,发展海军比发展陆军更能有效地避免国家受到侵略。当时的清朝陆军已经积难重反,几乎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会触及到一些权贵的利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绿营这种每年耗费国家大量粮饷却毫无战斗力的部队一直能够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北洋海军的军队建设花费了大量的白银,但事实上,想要把清朝陆军改变成一只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的花费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与此相比,在一个全新的军种上花银子实际上成效来的更快也更为显著。

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发展海军事实上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近代化工业的发展。海军,被称作近代工业之花。建设海军可不是买来几艘军舰就可以玩的转的,还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比如煤矿、炼钢,制造厂以及培养海军人才的新式学堂。而这些领域恰恰都是开启国家近代化的必备之物,历史上,开平煤矿、江南制造局和船政学堂等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原本都是为了一只近代化的海军而服务的。

不错,发展海军是错误,应优先发展陆军,建设强大现代的陆军,是清军的战略方向。中国人口众多,陆战经验丰富,如果改装热兵器,清军仍是全球最强的。如袁世凯小站练兵,个个出人头地。而海军,需要更强数理化知识,更强大的重工业基础,还要大量的军费。更重要的是海军只能做第一。做全球老二死得更惨。

从单军事角度判断,晚清发展海军是把钱白扔到海里去了,一场仗都没赢过,有这想法的人一定会想到,如果把钱投入到陆军就不会输得那么惨,但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晚清时期思想守旧的势力庞大,甲午战争大败后,相信神拳刀枪不入的人在朝庭和民间大有人在,经甲午战败后都没法让这些人有一点点醒悟,当时需要被彻底打痛后才有可能冲破他们的阻力获得进步,至于因投资搞海军至使没钱平定新疆问题,这个问题最终通过商业***方式得到J解决,当时清朝由于拒绝新思想的保守势力太强大,如果不是搞到山穷水尽,是不可能有所穾破的,发展海军的积极意义有,海军需要大量新思想人才和配***代工业,为了搞海军,同时搞起了与海军配套的现代工业和学校,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海空军基础,以及各种现代人才培养都是从那时打下基础的,当时保送了一大批工业和军事人才出国留学,他们很多回国后在各自领域成为现代军事和工业的开创者,对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于钱财败当,当时的形势多少钱都会被保守势力败完,败在他们手中毫无收荻,败在海军上虽然同样败完,但留下了中国现代工业基础和人才培养基地及大批现代人才,这是很可贵的,所以当时发展海军是正确的

晚清发展海军的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对与错,不是说打仗输了就是错。

首先要明确,晚清在1870年代、1880年代这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好,中国彻底变为弱国正是“甲午战败”后,因此,在此之前,我们仅从军事上、国家安全上单纯地说是可以起来的。因此,晚清发展海军的战略是对的。

其次,本文说左宗棠是塞防,也是不懂历史。详见我对“李鸿章的海防派和左宗棠的塞防派到底谁是谁非”这一问题的回答。

最后,西方列强眼里不过战5渣,但问题是,清***的海防战略中,海军就不是纯粹迎敌,而是“近海阻止、路上决战”。这个战略是对的。你不能因为打了败仗就说战略问题,因为战略确定后,就是战略执行了。

后来的战败不是战略决策错误,而是战略执行过程出现问题。对于战略执行问题,详见我对“晚清的李鸿章一直在主张海防优先,为什么甲午海战还是输了”问题的回答。

(1)没有海军强大陆军只能等着挨打

海军不能发展,不能对海上之敌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陆军怎么调动都是来不及、疲于应付。对于这一点,左宗棠说得非常对:没有战舰,就好比敌人骑着骏马、我却骑着驴,根本追不上!

我们先看看第一个逻辑:不管清朝怎么发展海军也注定拿不到制海权。

那我首先请问了,当时的日本发展海军一样赶不上欧洲人,为何日本当时还是将海军的重要性,至于陆军之上呢?

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拥有军舰200多艘,总吨位远远超过日本,大约为日本的3倍,仅仅一支太平洋舰队的规模就和日本联合舰队相当。如果俄国能将另外两支舰队-黑海,波罗的海舰队一起调过来,日本必死无疑。

但事实是俄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敢把波罗的海舰队调过来,一路上远征数万公里,劳师远征,最后在对马海战中面对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一战覆灭。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东亚国家如果看准时机,在东亚海战中确实能战胜欧洲人,因为欧洲国家在欧洲有重大利益 注定在东亚不能投入全部力量,东亚国家的海军不需要超过欧洲强国,只需要强过 欧洲国家在东亚的分舰队就能拿到制海权。

再看第二个:不发展海军,光发展陆军,在陆上蹲守,能打赢欧洲侵略军吗?

这个可以看看鸦片战争经历,英军动用兵力2万人,清军白白拥有80万军队,在实战中却集中不起来,在有些战役中实际参战兵力却不如英军,因为清军分散在全国各地,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军队的集中非常缓慢,移动速度根本赶不上拥有大量船舶的英军。

战争打的是主动权,在面对欧洲强国这种同时海陆皆强的军队时,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就没有了主动权,敌人本来就强,还能自由的选择进攻和撤退。反而清军只有选择困守,被英军各个击破。难道这个道理就不懂吗?

不谈清朝了,哪怕在明朝中国人就懂这个道理,和戚继光齐名的名将俞大猷,抗倭时就主张建立统一的海军舰队,歼敌于海上。(不清楚的请去看看万历十五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船政的重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船政的重要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