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知乎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史记和资治通鉴同时记录的事件?
  2. 纪传体史书既然已经是主流,为什么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要用编年体?
  3. 资治通鉴包含哪些史书?

史记和资治通鉴同时记录事件

《史记》和《资治通鉴》同时记录的***包括了“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和“贞观之治”等历史事件

虽然两部史书都记录了这些历史***,但它们的体例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史记》更加注重人物传记和故事的叙述,而《资治通鉴》则更加注重历史的编年记录和政治***的描述。

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史记》和《资治通鉴》分别是中国古代史学文学史学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和人物。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记录了从夏朝西汉朝的历史***,如“尧舜禹”、秦始皇统一六国等;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记录了从汉朝宋朝的历史***,如唐朝盛唐政治、五代十国北宋的科举制度等。两部著作都以可靠性和广度而闻名,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认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纪传体史书既然已经是主流,为什么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要用编年体

现代人不习惯阅读纪传体的史书,古人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司马光不是第一个把纪传体改为编年体的人,他写《资治通鉴》也不是以转述历史史实为第一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纪传体史书是以某一个人的生平为基础,按照他经历***的时间顺序完成记载。这样写的优点是对此人的介绍比较详尽,可不便之处也很明显。

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同一时间点如果发生比较大的***,而这件事又跟本传人物关系不大,就无法看到这件事的相关记载。

第二,某一***的参与人都不止一个,史官为了不重复记载,会有侧重的把该***记载到更重要的那个人的传记里。

第三,美化人物形象。史官服务于统治阶层,对于该朝一些明显的“劣迹”或是“败仗”会有相应的删减和加工。

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资治通鉴》照片)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赤壁之战,如果仅看《三国志·武帝纪》,那就是一段十几、二十多字的记载,丝毫看不出来“三分天下”的重要性。只有看过《鲁肃传》、《周瑜传》、《先主传》、《孙权传》、《黄盖传》等等相应的部分,才能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赤壁大战全景(《诸葛亮传》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鲁肃传》中都有记载)。

陈寿为什么会这样写?他写《三国志》时是西晋的官员,西晋奉魏国为正朔,当然不能大肆宣扬曹操的败绩。另外,《鲁肃传》里记载的已经很详细了,也就不用再给魏国的奠基人添堵了。

(陈寿剧照)

我们现代人总以为古人读文言文一定驾轻技熟,实际则不然。普通百姓的平均水平一股没有现代人高(读书的人少,成本还高)。如果是帝王或者贵族,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也分人。

我个人的观点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重点在于事

目的是讲述历代治乱兴衰

而历代之乱兴衰,如果用纪传体,那么必然就变得分散了

所以这种情况使用编年体更合适

而且正因为纪传体是主流,所以已经有官方认证的17史(当时的17史不包括旧唐书和旧五代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主要是考证历代史书之后编写的(司马光不局限于17史)

如果用纪传体就显得重复了

再者,资治通鉴里面每一次出现重要人物的时候,还是围绕着人物来写的

在我读过的部分,从开头战国中期,其实司马光的很多内容也主要是

直接用了《史记》的文字,用纪传体的叙事方式把一个人的事讲完

资治通鉴包含哪些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并不是简单地包含其他史书,而是司马光在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后编纂而成的。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参考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以及各种编年体史书、杂史、传记、文集等。他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筛选、整理和考证,以确保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治通鉴里有人物传记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