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南地区历史事件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江南地区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的第四子,生母是钮祜禄氏,早年在雍正还是雍亲王时,入府邸为格格(侍妾)。乾隆25岁时登基,由于康熙,雍正两朝为清朝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上乾隆自己也的确有一些能力,造就了清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共在位60年,乾隆效仿他祖父康熙六下江南,他也六下江南。区别是康熙真的是体察民情,而乾隆则是贪恋上了江南的美景。并且乾隆个人比较喜欢奢靡,他六下江南所花的费用是康熙下江南的费用十倍之多,这也给当时的百姓造就了压力。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历史上没说乾隆三下江南,历史记载的是乾隆六下江南。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
南巡最主要的目的是视察水利。当然,也有游玩的成分,而且这个成分还很大,当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则是前呼后拥,六巡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乾隆每次下江南都给地方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但是除了耗费银两外,他还免四处免钱。
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 30万余两,及浙江本年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江、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而且通过南巡,乾隆亲眼看到了河道治理情况,而且对河道、水利的治理均起到积极作用,乾隆时期河工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兴修时间之长,乾隆可以称之为古今惟一的帝王。所以乾隆南巡,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还是做了很多实事的。
曾国藩外号“曾剃头”,单是这一个外号,就知道他的确是***如麻了,他的湘军部队不仅残杀太平军,就连太平天国统治过的地区的老百姓也一样***殆尽,因为曾国藩认为,被长毛管治过的老百姓都不可信,他们大多有造反经验,留着会是很大隐患,所以曾国藩就提出了“石头要过刀、草要过火、人不留种的命令,其目的就是要重新净化江南地区,消除长毛一切的影响。所以、“曾剃头”外号不是白给的。
身逢乱世必用重典,斩草不除根,必为贼子覆,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叛乱时,确实杀过不少平民百姓,和无辜的冤死鬼,为什么要杀圣兵和圣民呢?因为在江南各省和太平天国治下,老百姓经十几年的蠢化统治和欺骗,以不识人间烟火,义无反顾的为天朝奴役,所以每攻下一城必屠城绝杀,除恶必净,可能前前后后又几百万人,尚不足抗日战争中的35OO万人的一个零头,曾剃头是一种恶搞抵毁,所谓的太平天国,是洪秀全及众大王,丞相军帅,们的天国,确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灾难。
刘墉下江南是一个典故,源于唐代杨收所编写的《广陵图》。
相传唐朝时期,文人刘墉游历江南,沿途遇到许多美景和风土人情,感慨万千并将所见所闻写下来。他在扬州写了一首《吴山高》,描述了太湖和周边地区的壮丽景色。但是由于这首诗没有传扬开来,刘墉感到有些失落。
后来,他来到了临安,在当地结识了圆明园大学士、文学家兼宰相的黄庭坚。黄庭坚看到刘墉的《吴山高》,觉得非常动人,就把这首诗向上呈报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宋徽宗非常喜爱刘墉的诗歌,于是将其召见进宫,赐予重礼,并赐封为嘉兴县令,并让他继续游历江南,并将所见所闻抒发出来。
正因为如此,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模仿刘墉游江南的行踪,写出了许多类似的作品。刘墉下江南的故事也被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典故。
刘墉下江南是一个历史典故,指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被贬到江南而写下的《陋室铭》一诗。刘禹锡原是唐朝宰相的儿子,但因不满朝廷风气而向皇帝表达不满,最终被贬到深南(今广东)任职。他从此度过了余生,直到去世。在他被贬到江南时,他写下了《陋室铭》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贫穷的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首诗后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人们心中印象深刻,因此刘墉下江南成为了一个典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南地区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南地区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9414.html